密因了义
正如它的全称“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”所揭示的,楞严经讲的是诸佛如来成就无上菩提的密因。
憨山大师在《梦游集》说:“首楞严者,诸佛如来大总持门,秘密心印。”印光大师在《大佛顶首楞严经楷书以供众读诵序》中说:“大佛顶首楞严经者,乃三世诸佛圆满菩提之密因,一切菩萨趣向觉道之妙行。”圆瑛法师在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》中说:“夫群生莫不有心,而真心难悟;修行莫不有定,而性定难明。指真心而示性定者,其唯首楞严经欤。”可见,楞严经所揭示的密因被高僧大德视为瑰宝,而备受推崇。
所谓密因,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刻意保密不外传的秘籍,而是说,它揭示的是真正的实相,即经中所说的“常住真心,性净明体”。
楞严经的宗旨就是让众生明心见性,直趋清净涅盘。那么,什么是心?什么是性?一般人很难理解,因为它无形无相,但又奥妙无穷,完全不可思议。但只有识得本心,才能“销我亿劫颠倒想,不历僧只获法身”。
而密因之所以为“密”,是因为众生本具妙明真心,但因根本无明而不自觉,所以从无始劫来在苦海中轮回。不过,虽然密因高深莫测,但众生皆具佛性,只要依法真实修证,身、语、意三密相印,又有内外因缘具足,就能入三摩地(又称三昧),这时候就能明白密因的真实义。
所以,佛陀说:“愚者不解,故名为密;智者了达,即不名密。”
所谓了义,就是圆顿和究竟。其实,了义和不了义是相对的。每一部佛经虽各有侧重,但义理是相贯的,是互相呼应的。
楞严经的殊胜在于,它的义理总摄一切法,即所谓总持(陀罗尼)。也就是说,你按楞严经修,就是按佛法的全部智慧在修。
之所以能了义,是因为明白了“妙明真心”这个密因,称性而修,才能“如幻三摩地,弹指超无学”。
关于密因,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它就属于密教。其实,显教中也有。例如,禅宗不立文字,教外别传,强调以心相印。净土宗也有密因,念阿弥陀佛,念至净念相继,妄心不起,这是怎样的境界,只有心知道。
不过,楞严经的确花了大量篇幅介绍了密教的修行方法。第七卷详细讲述了怎么建立道场,怎么获佛灌顶,并且不厌其烦地的列出了楞严咒的全文以及诵持楞严咒的种种功德。另外,在介绍二十五种圆通时,也涉及大量密教的内容,其中很多内容是不可思议的。所以说,楞严经有显有密,显密结合,先显后密,这是楞严经的重要特色。
其实,不管是显还是密,修的都是心,这是无可置疑的,但心无形无相,众生从何下手呢?正如阿难所问的,“十方如来,得成菩提,妙奢摩他,三摩禅那,最初方便”到底是什么呢?这个问题,其实佛陀一开始就点明了:“汝等当知,一切众生,从无始来,生死相续,皆由不知,常住真心,性净明体,用诸妄想,此想不真,故有轮转。”佛陀说得很清楚,要想了脱生死,首先要认识这个常住真心,或者说是不生不灭的涅槃心性,这才是一切诸佛的“无余涅槃,本发心路”,也是修行人必须建立的清净见地。然而,真的要从“心”来下手谈何容易,因为凡夫众生已经立了很多知见,并执迷于知见,而要洗净心垢,需要对过去的知见进行颠覆性的批判,并且在实证中对见地反复锤炼,不断净化,这个过程必然是痛苦的,长期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