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佛顶首楞严经今译 概述(4)

真实修证

学楞严经,一定要把握住它的精髓,即真实修证。这是佛陀要告诉大家的真实义。为什么这么说?你们看楞严经的缘起。阿难常随佛陀左右,听佛教诲,多有便利,故多闻第一。但他遇到摩登伽女,被伏娑毗罗邪咒所迷,差点被毁戒体。这说明,尽管阿难多闻,但缺乏真实修证,心犹未了,关键时刻没有定力。所以,楞严经实际上就是以阿难的遭遇为反面教材,告诉大家一个道理,正所谓“不假修证,多闻无益”。

正如阿难自己所说:“自我从佛,发心出家,恃佛威神,常自思维,无劳我修,将谓如来,惠我三昧。不知身心,本不相代,失我本心,虽身出家,心不入道,譬如穷子,舍父逃逝。今日乃知,虽有多闻,若不修行,与不闻等。如人说食,终不能饱。”瞧见没有,这么聪明的阿难,原来还有不劳而获的心理,自己不精进修行,指望如来直接赐予他无上正持正定正觉的三昧,却不知,阿难的身心与佛陀的身心不可相互替代,佛陀还是佛陀,阿难还是阿难,就像只听别人说吃饭,自己并不能饱一样。

应该说,阿难对自己的反省还是很深刻的。佛陀后来点评说,“汝虽强记,但益多闻,于奢摩他微密观照,心犹未了。

其实,很多人犯了与阿难同样的错,把学佛当成研究佛教知识的学问,而没有去实际修证,身心没有变化,还在三界七趣中流转,学佛何益?

所以,佛法重行不重说。正如北宋陆游所说: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倡导“知行合一”,也是这个道理。

当然,我们也不要陷入另一个误区,认为不用明白义理了。这也不对,“信、解、行、证、悟”中的“解”还是必不可少的。虽然这个“解”是在“悟”之前,还是妄心在“解”,但要最终证悟,还是要有一个“息妄显真”的过程。例如,要修戒、定、慧,你至少要知道有哪些戒律吧?

既然“解”不可或缺,有的人又陷入另一个误区,就是钻在文字相的牛角尖里出不来。有人可能会说:“佛法太高深了,太渊博了,我要把它弄明白”。弄明白是对的,但弄明白的过程应当是“信、解、行、证、悟”的反复迭代,而不是将“解”与“信、行、证、悟”割裂开来。

要知道,世间的文字本身是妄心的产物,用它来表达实相是不究竟的,不圆满的,因为实相是绝对的,无限的,而世间的语言是相对的,有限的,一说就限制了实相,扭曲了实相。对于文字,我们顶多把它看作是佛法的指引,而不是佛法本身。正如楞严经所说:“如人以手指月示人,彼人因指,当应看月。若复观指,以为月体,此人岂唯亡失月轮,亦亡其指。”金刚经上说,“汝等比丘,知我说法,如筏喻者,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。

这两个比喻告诉我们一个道理,不要在文字相上做太多的功夫。所以,有的宗派,例如禅宗,主张不立文字,教外别传,完全以心相印。

很多人认为,学楞严经,首先要在文字上读懂。其实,楞伽经上说,“然悉恭敬供养于我,而不善解知词句义趣,不分别名,不解自通。”你只要能做到不起分别,一心不乱,就已是三摩地的境界,还管文字做什么?就像念佛一样,你能做到“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”,念什么都不重要了。

实相是不可思议的境界,所以,佛法的修证也不能用世间法来想象或推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