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缘和合
楞严经花费大量的篇幅讲“四科七大”,为我们揭示了凡夫的身心世界,并且把身心和世界统一起来讲述。其中,“四科”是指五蕴、六入、十二处、十八界,“七大”是指地大、火大、水大、风大、空大、根大、识大。
佛陀先用无可辩驳的逻辑证明“四科”的虚妄,但又话锋一转,强调“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”。就是说,尽管“四科”是虚妄的,但其本性是如来藏性,既不是随因缘生灭的,也不是自然而有的,这就破除了凡夫和外道对因缘性、自然性的执着。接着,佛陀又讲“七大”本性圆融,周遍法界,湛然常住,这就破除了凡夫和外道对和合、非和合的执着。最后,“四科七大”都归于如来藏性,真忘不二,即妄而真,无所谓真,也无所谓妄,真妄俱灭,寂灭现前,这才是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。
凡夫很容易在因缘性上产生迷执,看世间万法,生生灭灭,似乎用因缘性来解释很合理,也很容易被人接受。事实上,佛陀当年初转法论,也是用因缘说来接引信众的。很多人正是听了“诸法因缘生,诸法因缘灭”这个说法,才有所开悟,并发心追随佛陀的。
例如,楞严经第四卷中说:“我(指阿难)从因缘,心得开悟,世尊此义,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,今此会中,大目犍连,及舍利弗,须菩提等,从老梵志,闻佛因缘,发心开悟,得成无漏。”楞严经第五卷中说:“我(指大目犍连)初于路乞食,逢遇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波,宣说如来因缘深义,我顿发心,得大通达。”在佛教的其他论著中,还可以找到很多很多这样的例子,其中最经典的是楞伽经中的一句话:“一切法,因缘生”。
因缘说不仅仅用来解释世间的种种现象,还用来阐述佛教的另一个理论基础因果说,甚至,修证佛法的方法论和次第也用到了因缘说。
但是,佛陀在楞严经里却破斥了因缘说,称因缘性是虚妄的,是戏论,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才是真实的,是第一义谛。
那么,佛陀为什么要破斥因缘说呢?这是因为,因缘说可以解释世间法甚至部分出世间法,但要究竟了义,因缘说就无能为力了,而众生对因缘说的理解很容易产生迷执。正如阿难对世尊所说的:“如来常说,和合因缘,一切世间,种种变化,皆因四大,和合发明。”也就是说,阿难认为,一切法都是地、水、火、风等四大种性因缘和合而生的,但实际上,地、水、火、风不过是如来藏妙真如性的虚妄之相,而非一切法的本因。
所以,佛陀说得很明确:“我说世间诸因缘相,非第一义。”既然因缘说不是究竟了义的,为什么佛陀初转法论时要宣扬因缘说呢?
楞严经第二卷中说:“彼外道等,常说自然,我说因缘。”也就是说,外道基于不究竟的知见,宣扬所谓自然论,佛陀为了破斥自然论,但又要避免直接讲第一义谛,就创造性地发明了容易理解的因缘说,来接引那些被外道误导的信众,这是一种对机说法的智慧。但佛陀自己很清楚,因缘说是不究竟的,只是用来言说的名相,正如楞严经第三卷中所说的:“世间无知,惑为因缘,及自然性,皆是识心,分别计度,但有言说,都无实义。”
那么,佛陀是怎么破斥因缘说的呢?楞严经第四卷中,佛陀用演若达多无故发狂为例:“演若达多,头本自然,本自其然,无然非自,何因缘故,怖头狂走?若自然头因缘故狂,何不自然因缘故失?本头不失,狂怖妄出,曾无变易,何藉因缘?本狂自然,本有狂怖,未狂之际,狂何所潜?不狂自然,头本无妄,何为狂走?若悟本头,识知狂走,因缘自然,俱为戏论。”这段话很拗口,但结论很明确,无论是因缘还是自然,都只是戏论而已。为了彻底破除阿难的错误知见,楞严经第十卷再次强调:“如演若多,迷头认影,妄元无因,于妄想中立因缘性,迷因缘者,称为自然。彼虚空性,犹实幻生,因缘自然,皆是众生,妄心计度。”
当然,我们也不要偏到另一个极端,完全拒绝因缘说,认为因缘说毫无道理,这也是不对的。楞严经第四卷中说:“本然非然,和合非合,合然俱离,离合俱非。”也就是说,既要远离所谓的自然、因缘、和合,也要远离非自然、非因缘、非和合,这才是没有二元对立的佛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