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佛顶首楞严经 卷一(8)七处征心

七处征心

唐中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
乌苌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
罗浮山南楼寺沙门 怀迪 证译
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​

阿难白佛言:世尊,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,谈实相时,世尊亦言,心不在内,亦不在外。如我思惟,内无所见,外不相知,内无知故,在内不成,身心相知,在外非义。今相知故,复内无见,当在中间。
阿难对佛说:世尊,我曾听说您与文殊菩萨等人谈论到实相时,世尊说,心既不在内,也不在外。我这么想,心若在内却见不到身体之内,心若在外就跟身体不相干,所以,心不在内,也不在外。既然内外是相知的,而又见不到体内,那么,心应当在内与外的中间。

佛言:汝言中间,中必不迷,非无所在。今汝推中,中何为在,为复在处,为当在身?
佛说:你说心在内与外的中间,那中间到底在什么位置,不能含糊。你说在中间,那中间在哪儿呢,是在身外的某个地方,还是在身上?

若在身者,在边非中,在中同内。
如果在身上,假设在身体表面,那就不能说它是在内与外的中间;假设在身体内部,那就相当于之前你说心在身内。

若在处者,为有所表,为无所表?无表同无,表则无定,何以故?如人以表,表为中时,东看则西,南观成北。表体既混,心应杂乱。
如果心在身外的某个地方,那它能标出来吗?如果不能标出来,那就等于没有这个地方。即使能标出来,其实也是不确定的,为什么这样说呢?就像有人标示某处是中,但如果从东面看,它则处在西;从南面看,它则处在北。既然标示本身就是模糊的,心的处所也就杂乱不定了。

阿难言:我所说中,非此二种。如世尊言,眼色为缘,生于眼识,眼有分别,色尘无知,识生其中,则为心在。
阿难说:我所说的中间,不是上述两种情况。正如世尊所说的,眼根攀缘色尘,生出眼识,从而有了分别之性,而色尘是没有知觉的,根尘相对时,眼识就产生在根与尘之间,心也就在那里了。

佛言:汝心若在根尘之中,此之心体,为复兼二,为不兼二?
佛说:你说心处在根与尘之间,那么,这个心体是不是同时兼有根性和尘性呢?

若兼二者,物体杂乱,物非体知,成敌两立,云何为中?
如果心同时兼有根性和尘性,那物和心体就杂乱了,因为尘是没有觉知的,而根是有觉知的,体性是对立的,怎么能兼为一体呢?

兼二不成,非知不知,即无体性,中何为相?
既然同时兼有根性和尘性是不可能的,那它既不是有知的根,也不是无知的尘,心的体性就失去了,也就不存在一个中间了。

是故应知,当在中间,无有是处。
所以,应当知道,你说心在根与尘之间,也是不对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