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番显见
唐中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
乌苌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
罗浮山南楼寺沙门 怀迪 证译
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
阿难言:我虽识此见性无还,云何得知是我真性?
阿难说:虽然我知道了见性是无所归还的,但我怎么知道这就是我的真实心性呢?
佛告阿难:吾今问汝,今汝未得无漏清净,承佛神力,见于初禅,得无障碍。而阿那律,见阎浮提,如观掌中庵摩罗果;诸菩萨等,见百千界;十方如来,穷尽微尘,清净国土,无所不瞩;众生洞视,不过分寸。
佛告诉阿难:我现在问你,你虽然没有达到无漏清净的智慧,但靠佛的神力,要想达到初禅的境界,应该没有什么困难了。而证得阿罗汉果的阿那律用天眼看阎浮提,就像看手掌中的庵摩罗果一样清楚;那些菩萨们,用法眼能看到成百上千个世界;十方如来,用佛眼可以穷尽如微尘般的国土,没有什么不能看见的;而凡夫众生,只能看到分寸之间而已。
阿难,且吾与汝,观四天王所住宫殿,中间遍览,水陆空行。虽有昏明,种种形像,无非前尘,分别留碍。汝应于此,分别自他。今吾将汝,择于见中,谁是我体,谁为物象。
阿难,我带你去看看四天王所住的宫殿,看看那些水里游的、陆上走的、空中飞的东西。这些东西虽然有暗有明,种种形状,但本质上不过是色尘经你的攀缘之心加以分别而留存于意识的。你应当从中区分出自性和它物。现在我就带你在见到的事物中,区分一下谁是自性,谁是它物。
阿难,极汝见源,从日月宫,是物非汝。至七金山,周遍谛观,虽种种光,亦物非汝。渐渐更观,云腾鸟飞,风动尘起,树木山川,草芥人畜,咸物非汝。
阿难,放眼望去,你看到的日、月、宫殿,都是它物而不是你。日月之下的七金山,虽然发出种种光芒,也是它物而不是你。你再看,那云腾鸟飞,风动尘起,树木山川,草芥人畜,也都是它物而不是你。
阿难,是诸近远诸有物性,虽复差殊,同汝见精,清净所瞩。则诸物类,自有差别,见性无殊。
阿难,这些远近不同的事物,虽然各有各的样子,但都是你的见精所看到的。这些事物有种种差别,但见性却没有差别。
此精妙明,诚汝见性。
这个能见到万物的精妙明性,就是你的见性。
若见是物,则汝亦可见吾之见。
如果这个见性本身也是个外物,那你应当可以看到我的见性。
若同见者,名为见吾,吾不见时,何不见吾不见之处?
如果我们同时看到一个事物,相当于你见到了我的见性,那么,当我闭眼不见时,你为什么又看不到我不见时的见性呢?
若见不见,自然非彼不见之相;若不见吾不见之地,自然非物,云何非汝?
如果你看到了我不见时的见性,这个就显然不是我不见时的见性之相。如果你不能看到我不见时的见性,说明见性不是外物,既然不是外物,不是你又是谁呢?
又则汝今见物之时,汝既见物,物亦见汝,体性纷杂,则汝与我,并诸世间,不成安立。
如果你非认为见性就是物(,物也就成了见性),当你看见事物的时候,事物也应当看见了你,这时候,两种不同的体性就混杂了,那你和我以及这世间,万事万物就很难区分了。
阿难,若汝见时,是汝非我,见性周遍,非汝而谁?云何自疑汝之真性,性汝不真,取我求实?
阿难,当你看见事物时,那个见性就是你,而不是我。见性周遍法界,不是你的还能是谁的呢?为什么要怀疑而不敢相信,却来向我求证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