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佛顶首楞严经 卷二(6)十番显见

十番显见

唐中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
乌苌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
罗浮山南楼寺沙门 怀迪 证译
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​

阿难白佛言:世尊,若此见精,必我妙性,今此妙性,现在我前。见必我真,我今身心,复是何物?而今身心,分别有实,彼见无别,分辨我身。若实我心,令我今见,见性实我,而身非我,何殊如来,先所难言,物能见我?惟垂大慈,开发未悟。
阿难对佛说:世尊,如果这个见精就是我的妙明本性,现在,这妙明本性示现在我面前。如果这就是真我,那么,我的(五蕴)身心又是什么东西呢?依我看,我的(五蕴)身心也是有分别之性的,反而您说的见性没有分别之性,还不如我这五蕴身心呢。如果确实是妙明本性让我可以见到,见性才是真正的我,而身体并不是我,那为什么如来之前否认说,当我看物时,物也在看我?恳请如来慈悲,让我们这些没有开悟的人明白这个道理。

佛告阿难:今汝所言,见在汝前,是义非实。
佛告诉阿难:你刚才说见精显现在你面前,这种说法是不对的。

若实汝前,汝实见者,则此见精,既有方所,非无指示。
如果见精真的现前,你真的见到的话,那见精就应当有明确的位置,不可能无法指示出来。

且今与汝坐只陀林,遍观林渠及与殿堂,上至日月,前对恒河,汝今于我师子座前,举手指陈,是种种相。阴者是林,明者是日,碍者是壁,通者是空。如是乃至,草树纤毫,大小虽殊,但可有形,无不指著。
现在,我与你坐在只陀园里,可见树林溪流,上至日月殿堂,远眺可见恒河,你现在我的座前,用手指示刚才所说的一切。其中,昏暗的是树林,明亮的是太阳,阻隔的是墙壁,通达的是虚空。如此推理,以至于草树纤毫,虽然有大有小,但是它们都有形有貌,都是可以指示的。

若必其见,现在汝前,汝应以手,确实指陈,何者是见。
如果见精现前,你就应当能够用手把它指示出来,指出哪样东西是见精。

阿难当知,若空是见,既已成见,何者是空?若物是见,既已是见,何者为物?
阿难,你要知道,如果虚空就是见精,既然虚空已成见精,那什么是虚空呢?同样,如果某物就是见精,既然某物已成见精,那什么是某物呢?

汝可微细披剥万象,析出精明净妙见元,指陈示我,同彼诸物,分明无惑。
你可以仔细剖析万事万物,将那精明净妙的见精指示出来让我看,就像你清楚地指示其他事物一样。

阿难言:我今于此重阁讲堂,远洎恒河,上观日月,举手所指,纵目所观,指皆是物,无是见者。世尊,如佛所说,况我有漏,初学声闻,乃至菩萨,亦不能于万物象前,剖出精见,离一切物,别有自性。
阿难说:我现在这讲堂上,远可以看到恒河,上可以看到日月,凡是能用手能指示出来的,凡是能用眼看见的,都是外物,而不是见精。世尊,正如佛所说的,不要说我这个有漏的声闻,即便是菩萨,也不能从万事万物中将见精剖解出来,离开外物而单独有见性。

佛言:如是,如是。
佛说:是的,是的。

佛复告阿难:如汝所言,无有见精,离一切物,别有自性。则汝所指,是物之中,无是见者。今复告汝,汝与如来,坐只陀林,更观林苑,乃至日月,种种象殊,必无见精,受汝所指。汝又发明,此诸物中,何者非见?
佛又对阿难说:就像你所说的,见精并不能从外物中剖离出来,单独存在。在你所指示的这些外物之中,没有一个是称为见精的。我现在再告诉你,你与如来坐在只陀林里,再看这些树林和日月等等,它们呈现出种种不同的样子,肯定也不会有一个见精能够被你指示出来。但是,你能够从这些种种外物之中,指出哪个不是见精所显呢?

阿难言:我实遍见,此只陀林,不知是中,何者非见,何以故?若树非见,云何见树?若树即见,复云何树?如是乃至,若空非见,云何见空?若空即见,复云何空?我又思惟,是万象中,微细发明,无非见者。
阿难回答:我看遍了只陀林,实在不能说哪个事物不是见精所显,为什么呢?如果树不是我的见精所显,那我为什么能看到树呢?但是,如果树就是我的见精,那什么才是树呢?这样推下去,如果虚空不是见精所显,那为什么能看到虚空呢?但是,如果虚空就是我的见精,那什么才是虚空呢?我又想,万事万物中,没有一个不是见精所显。

佛言:如是,如是。
佛说:确实如此。

于是大众,非无学者,闻佛此言,茫然不知,是义终始,一时惶悚,失其所守。
法会大众中,还没有证到无学果位的,听到佛这样说,都感到茫然,不知道佛到底什么意思,一时之间皆惶恐不安,不知所措。

​如来知其魂虑变慑,心生怜愍,安慰阿难,及诸大众:诸善男子,无上法王,是真实语,如所如说,不诳不妄,非末伽黎,四种不死,矫乱论议。汝谛思惟,无忝哀慕。
如来知道他们的惶恐所在,就慈悲地安慰阿难和大众:各位善男子啊,无上法王所说的都是真实不虚的,事实怎么样就怎样说,不说诳语和妄语,不像末伽黎说四种不死的诡辩论调。你们认真听我说,不要焦虑。

是时,文殊师利法王子,愍诸四众,在大众中,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,合掌恭敬,而白佛言:世尊,此诸大众,不悟如来,发明二种,精见色空,是非是义。世尊,若此前缘色空等象,若是见者,应有所指;若非见者,应无所瞩。而今不知是义所归,故有惊怖,非是畴昔善根轻鲜。惟愿如来,大慈发明,此诸物象,与此见精,元是何物,于其中间,无是非是。
这时候,文殊师利菩萨可怜这些大众,就从座上站起来,顶礼佛足,合掌恭敬,对佛说:世尊,大众没有领悟如来所说的精见与色空之间是又不是的道理。世尊,如果所见的色空就是见精的话,那就应当可以指示出来;反过来,如果它们不是见精所显,那就应当什么都见不到。大众不知道这个深奥的道理,所以感到惊慌,并不是他们的善根浮浅。恳请如来发慈悲心,告诉大家,色空与见精是什么关系,它们之间为什么无所谓是或不是。

佛告文殊及诸大众:十方如来,及大菩萨,于其自住三摩地中,见与见缘,并所想相,如虚空华,本无所有。此见及缘,元是菩提妙净明体,云何于中,有是非是?
佛告诉文殊师利和大众:十方如来和大菩萨们,他们在三摩地中,观察能见之性和所见之相以及由此产生的妄想,都像虚空中的幻花,本来不可得。见与所见,都是清净无染的妙净明体所现,其中哪有是或不是呢?

文殊,吾今问汝,如汝文殊,更有文殊,是文殊者,为无文殊?
文殊啊,我现在问你,就拿你文殊来说吧,能不能说,另有一个是真文殊的,或者说,没有一个是真文殊的?

如是,世尊,我真文殊,无是文殊,何以故?若有是者,则二文殊。然我今日,非无文殊,于中实无,是非二相。
(文殊说:)是这样,世尊,我就是文殊的全体,并不能分出另一个所谓的真文殊,为什么呢?如果说另有一个真文殊,就必然有二个文殊了。不过,也不能说,没有一个是真文殊的,这当中实在没有是或不是的区别。

佛言:此见妙明,与诸空尘,亦复如是。
佛说:这个妙明的能见之性,与所见的种种色空相,也是这个道理,无所谓是,也无所谓不是。

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,妄为色空,及与闻见,如第二月,谁为是月,又谁非月?文殊,但一月真,中间自无是月非月。
本质上,它们都是妙明净圆真心的示现,而众生非要在其中分出色空相和见精,这就像天空出现第二个月亮,哪个是真月,哪个不是真月呢?文殊,只有一个真月,其中不存在是真月或不是真月的问题。

是以汝今,观见与尘,种种发明,名为妄想,不能于中,出是非是。由是真精,妙觉明性,故能令汝,出指非指。
所以,你试图把能见之性和所见之相分开,这就是妄想,你就不能超越是或不是。你如果明白了一切都是妙觉明性的显现,你就能超越指或非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