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佛顶首楞严经 卷二(8)十番显见

十番显见

唐中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
乌苌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
罗浮山南楼寺沙门 怀迪 证译
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​

阿难白佛言:世尊,必妙觉性,非因非缘,世尊云何常与比丘,宣说见性具四种缘,所谓因空、因明、因心、因眼,是义云何?
阿难对佛说:如果这个妙觉之性非因非缘的话,那世尊为什么常常对比丘们说,见性具四种因缘:因空、因明、因心、因眼,为什么要这样说呢?

佛言:阿难,我说世间诸因缘相,非第一义。阿难,吾复问汝,诸世间人,说我能见,云何名见?云何不见?
佛说:阿难,我所说的世间因缘法,并不是第一义谛(究竟的说法),只是方便之说。阿难,我再问你,世人说能够看见,那么,什么情况下才能看见?什么情况下看不见?

阿难言:世人因于日、月、灯光,见种种相,名之为见。若复无此三种光明,则不能见。
阿难说:世人因为有了日、月或灯的光明,才能看见种种相,这就是看见。如果没有日、月或灯的光明,就看不见。

阿难,若无明时,名不见者,应不见暗;若必见暗,此但无明,云何无见?
(佛说:)阿难,如果没有光明时,就看不见的话,应当连昏暗也看不见;如果能看见昏暗,那只是看不见明亮而已,怎么能说看不见呢?

阿难,若在暗时,不见明故,名为不见;今在明时,不见暗相,还名不见。如是二相,俱名不见。
阿难,如果在昏暗时,看不见明亮,叫做看不见,那么,在明亮时,看不到昏暗,也应当叫做看不见。这两种情形恰好相反,却都叫做看不见。

若复二相,自相陵夺,非汝见性,于中暂无。
其实,只是明亮与昏暗两种现象互相变更交替,并不是你的见性在其中暂时消失。

如是则知,二俱名见,云何不见?
由此可知,见性面对明亮与黑暗时,都是可以看见的,怎么能说看不见呢?

是故阿难,汝今当知,见明之时,见非是明;见暗之时,见非是暗;见空之时,见非是空;见塞之时,见非是塞。
所以,阿难,你应当知道,你看见明亮,不能说见性因明亮而有;你看见昏暗,不能说见性因昏暗而有;你看见通达,不能说见性因通达而有;你看见堵塞,不能说见性因堵塞而有。

四义成就,汝复应知,见见之时,见非是见,见犹离见,见不能及,云何复说,因缘自然,及和合相?
把上述四个道理弄明白了,你还应当知道,当你见到什么时,见精并不是所见的相,这个见精离于任何所见,是任何相触及不到的,你怎么还纠结于因缘、自然以及和合相呢?

汝等声闻,狭劣无识,不能通达清净实相。吾今诲汝,当善思惟,无得疲怠,妙菩提路。
你们这些声闻小乘,对佛法理解得很狭隘,不能真正通达清净的实相。我现在就把道理告诉你们,你们要好好地思考,在菩提路上不要懈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