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种妄见
唐中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
乌苌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
罗浮山南楼寺沙门 怀迪 证译
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
阿难,汝虽先悟,本觉妙明,性非因缘,非自然性,而犹未明,如是觉元,非和合生,及不和合。
阿难,虽然你已领悟到本觉是妙明的,既非因缘而生,也非自然而有,但你还没有明白,妙明的本觉既非和合,也非不和合。
阿难,吾今复以前尘问汝。汝今犹以,一切世间,妄想和合,诸因缘性,而自疑惑,证菩提心,和合起者。
阿难,我还是用所见来问你。你觉得世间一切事物都是随因缘和合而生灭的,所以你认为,要证得的菩提本心也是随因缘和合而生灭的。
则汝今者,妙净见精,为与明和,为与暗和,为与通和,为与塞和?
好吧,那你说说看,那妙净的见精,是与明亮和,与昏暗和,与通达和,还是与堵塞和?
若明和者,且汝观明,当明现前,何处杂见?见相可辨,杂何形像?
如果与明亮和,那你看到明亮时,见性与明亮在何处杂和呢?在杂和之前,原本见性与明亮是彼此分得很清楚的,杂和后是什么相状呢?
若非见者,云何见明?若即见者,云何见见?
如果杂和后不再是见性,那是以什么见到明亮呢?如果杂和后还是见性,那岂不是见性见到见性?
必见圆满,何处和明?若明圆满,不合见和。
如果见性是圆满的,它哪有地方与明亮和呢?如果明亮是圆满的,同样也无法与见性和。
见必异明,杂则失彼性明名字,杂失明性,和明非义。
见性和明亮的体性是不同的,如果非要和,见性就失去了原来的体性,明亮失去了原来的体性,所以,你认为见性与明亮和,是不正确的。
彼暗与通,及诸群塞,亦复如是。
见性与昏暗和、与通达和、与堵塞和都是同样的道理。
复次阿难,又汝今者,妙净见精,为与明合,为与暗合,为与通合,为与塞合?
另外,阿难,你现在认为那妙净的见精,其与明亮合,与昏暗合,与通达合,还是与堵塞合?
若明合者,至于暗时,明相已灭,此见即不与诸暗合,云何见暗?
如果与明亮合,那么到昏暗的时候,明亮不存在了,见性无法与昏暗合,那怎么能看见昏暗呢?
若见暗时,不与暗合,与明合者,应非见明。
如果说看到昏暗时见性不需要与昏暗合,那么,与明亮合时见到的也应该不是明亮。
既不见明,云何明合,了明非暗?
既然如此,与明亮合,怎么知道看到的是明亮而不是昏暗呢?
彼暗与通,及诸群塞,亦复如是。
见性与昏暗合、与通达合、与堵塞合都是同样的道理。
阿难白佛言:世尊,如我思惟,此妙觉元,与诸缘尘,及心念虑,非和合耶?
阿难对佛说:世尊,我现在这么想,这个妙明觉心,与世间种种事物和念头,不是和合的吧?
佛言:汝今又言觉非和合,吾复问汝,此妙见精,非和合者,为非明和,为非暗和,为非通和,为非塞和?
佛说:你现在又说妙明觉心不是和合的,那么我再问你,这个妙明的见精,它是不与明亮和,不与昏暗和,不与通达和,还是不与堵塞和?
若非明和,则见与明,必有边畔。汝且谛观,何处是明?何处是见?在见在明,自何为畔?
如果见性不与明亮和,那看见明亮时,见性与明亮就有边界。那你仔细观察,哪边是明亮,哪边是见性?明亮与见性以什么为边界?
阿难,若明际中必无见者,则不相及,自不知其明相所在,畔云何成?
阿难,如果在明亮这边一定没有见性,见性与明亮完全不接触,那就看不到明亮之相,那怎么能够确定两者的边界呢?
彼暗与通,及诸群塞,亦复如是。
对于说见性不与昏暗和,不与通达和,不与堵塞和,道理都是一样的。
又妙见精,非和合者,为非明合,为非暗合,为非通合,为非塞合?
另外,如果说妙明的见精不与外缘合,是不与明亮合,不与昏暗合,不与通达合,还是不与堵塞合?
若非明合,则见与明,性相乖角,如耳与明,了不相触。见且不知明相所在,云何甄明合非合理?
如果不与明亮合,那么,见性与明亮就互不相干,就像耳朵与明亮没有关系一样。既然见性不知道明亮在哪儿,那怎么判断合还是没有合呢?
彼暗与通,及诸群塞,亦复如是。
对于说见性不与昏暗合,不与通达合,不与堵塞合,道理都是一样的。
阿难,汝犹未明,一切浮尘,诸幻化相,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,幻妄称相,其性真为妙觉明体。
阿难,你还没有领悟到,一切虚浮的尘境都是幻相,它们幻生幻灭,找不到来处,也找不到去处,只有假相而已,但其体性是本真的妙觉明体。
如是乃至,五阴六入,从十二处,至十八界,因缘和合,虚妄有生,因缘别离,虚妄名灭。
具体来说,五阴、六入、十二处、十八界,当因缘和合时,虚妄似生,当因缘别离时,虚妄似灭。
殊不能知,生灭去来,本如来藏,常住妙明,不动周圆,妙真如性。性真常中,求于去来、迷悟、生死,了无所得。
却不知,种种生来灭去,都是如来藏的妙真如性所显现的,如来藏性是常住的,是妙明的,是如如不动的,是周遍法界的。你如果在这本性真常中,试图寻求幻相的去来、迷悟、生死等,是不可得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