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大本真
唐中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
乌苌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
罗浮山南楼寺沙门 怀迪 证译
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
阿难,见觉无知,因色空有。如汝今者,在只陀林,朝明夕昏,设居中宵,白月则光,黑月便暗,则明暗等,因见分析。
阿难,见觉的体性是空的,通过色相、空相的对比而显现。就像你在只陀林,早上看到明亮,晚上看到昏暗,如果在半夜,有月亮时就看到明亮,没有月亮时就看到昏暗,你认为的明和暗,是见觉分别出来的。
此见为复,与明暗相,并太虚空,为同一体,为非一体?或同非同? 或异非异?
那么,这个见觉(假设是有自体),与明、暗以及虚空,是一体,还是非一体?是同还是非同?是异还是非异?
阿难,此见若复与明与暗,及与虚空,元一体者,则明与暗,二体相亡,暗时无明,明时无暗。若与暗一,明则见亡。必一于明,暗时当灭。灭则云何,见明见暗?若明暗殊,见无生灭,一云何成?
阿难,如果见觉与明、暗以及虚空是一体的,那么,由于明、暗二种相状是不会同时存在的,在昏暗的时候就没有明亮,在明亮的时候就没有昏暗。也就是说,见觉如果与昏暗是一体的,当明亮的时候,见觉就会消亡。如果见觉与明亮是一体的,当昏暗的时候,见觉就会消亡。既然见觉消失了,怎么能见明或见暗呢?反过来,如果不管明亮还是昏暗,见觉没有随着生灭,那怎么能说这三者是一体的呢?
若此见精,与暗与明,非一体者,汝离明暗,及与虚空,分析见元,作何形相?离明离暗,及离虚空,是见元同,龟毛兔角。明暗虚空,三事俱异,从何立见?
如果这个见精与明、暗和虚空不是一体的,那么,离开了明、暗和虚空,你再去分析这个见觉,它是什么样子呢?离开了明、暗和虚空,这个见觉就像龟毛兔角。所以,离开了明、暗和虚空,见觉依何而立呢?
明暗相背,云何或同? 离三元无,云何或异?
明和暗本来相背,见觉怎么能与明、暗都相同呢?离开了明、暗和虚空,见觉就不存在,见觉怎么能与明、暗和虚空相异呢?
分空分见,本无边畔,云何非同? 见暗见明,性非迁改,云何非异?
虚空与见觉本来就没有边界,见觉怎么能与虚空非同呢?明、暗的相状可以变化,见觉的本性并没有变化,见觉怎么能与明、暗非异呢?
汝更细审,微细审详,审谛审观,明从太阳,暗随黑月,通属虚空,壅归大地,如是见精,因何所出?
你再仔细观察,明亮从太阳来,昏暗从黑夜来,通达从虚空来,堵塞从大地来(,都有来处),而见觉又是从哪里来的呢?
见觉空顽,非和非合,不应见精,无从自出。
有觉性的见觉和无觉性的虚空,它们的体性不同,是无法和合的,总不能说,见觉是自然而有的。
若见闻知,性圆周遍,本不动摇。当知无边,不动虚空,并其动摇,地水火风,均名六大,性真圆融,皆如来藏,本无生灭。
事实上,六根的体性是周遍法界的,寂然不动的。它与之前所说的不动的虚空以及动摇的地、水、火、风等,并称六大,其性本真圆融,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,不生不灭。
阿难,汝性沉沦,不悟汝之见闻觉知,本如来藏。汝当观此见闻觉知,为生为灭,为同为异,为非生灭,为非同异?
阿难,你的心性沉沦,未能领悟到,所谓的见闻觉知,本是如来藏的妙用。你应当仔细观察这些见闻觉知,它们是有生有灭,是相同相异?还是不生不灭,非同非异?
汝曾不知,如来藏中,性见觉明,觉精明见,清净本然,周遍法界,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。
你不知道,在如来藏中,见的本性是空性,而空性中又具足见性,如来藏清净本然,周遍法界,但它随众生的妄心而示现,依众生各自的迷悟程度示现是不同的。
如一见根,见周法界,听嗅尝触,觉触觉知,妙德莹然,遍周法界,圆满十虚,宁有方所,循业发现。
正如见觉周遍法界一样,听、嗅、尝、触、意等根,也都具足妙用,就像白玉一样清净光亮,周遍法界,盈满虚空,没有固定的处所,众生总是以各自的业报来感受示现。
世间无知,惑为因缘,及自然性,皆是识心,分别计度,但有言说,都无实义。
世间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,错误地以为见闻觉知的体性是因缘和合的,或者是自然的,其实这都是众生的妄心加以分别、计度的结果,都是安立的假名,用来言说的,没有实际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