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佛顶首楞严经 卷三(25)七大本真

七大本真

唐中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
乌苌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
罗浮山南楼寺沙门 怀迪 证译
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​

阿难,识性无源,因于六种根尘妄出。汝今遍观此会圣众,用目循历,其目周视,但如镜中,无别分析。汝识于中,次第标指,此是文殊,此富楼那,此目犍连,此须菩提,此舍利弗。此识了知,为生于见?为生于相?为生虚空?为无所因,突然而出?
阿难,识性是没有根源的,要假借六根、六尘的妄缘,才能起用。你现在观察法会上的众人,一个一个看过去,要像镜子一样,只显出各人的形相,而不要加以分别。但实际上,你的识性却在这过程中对他们逐个标识,这是文殊,这是富楼那,这是目犍连,这是须菩提,这是舍利弗。这个识性,是从眼根生出,是从尘相生出,是从虚空生出,还是自然而有呢?

阿难,若汝识性,生于见中,如无明暗,及与色空,四种必无,元无汝见,见性尚无,从何发识?
阿难,如果你的识性是从眼根生出的,那么,如果没有明、暗与色、空等四相,见尚且无法建立,那识性从何而来呢?

若汝识性,生于相中,不从见生,既不见明,亦不见暗,明暗不瞩,即无色空,彼相尚无,识从何发?
如果你的识性是从尘相生出的,而不是从眼根生出的,那就既看不到明相,也看不到暗相。既然明暗都不显现,也就无法区分色相和空相,既然什么尘相都没有了,识性又从哪里发出呢?

若生于空,非相非见,非见无辨,自不能知,明暗色空。非相灭缘,见闻觉知,无处安立。处此二非,空则同无,有非同物,纵发汝识,欲何分别?
如果识性是从虚空生出的,与尘相和眼根都没有关系,那就没有眼见,也就无法分辨明暗、色空等尘相。既然无法分别尘相,没有可以攀缘的,见闻觉知的识性就无处安立。这样的情况下,虚空就相当于空无,即便存在,它也不同于有形有相的事物,纵使生出识性,能分辨出什么呢?

若无所因,突然而出,何不日中,别识明月?
如果识性是没有原因突然生出的,那么,你为什么不会将太阳看作是月亮呢?

汝更细详,微细详审,见托汝睛,相推前境,可状成有,不相成无,如是识缘,因何所出?识动见澄,非和非合。闻听觉知,亦复如是。不应识缘,无从自出。
你再仔细观察,眼见依托于你的眼睛,所见的尘相是眼前的外境,其中,有形有相的是色尘,没有形相的是虚空,能分辨色尘、虚空的眼识是从哪里来的呢?眼识是动摇的,而见性是寂静的,它们是无法和合的。闻听觉知的识性,也是如此。总不能说识性是自己生出的吧。

若此识心,本无所从,当知了别,见闻觉知,圆满湛然,性非从所。兼彼虚空,地水火风,均名七大,性真圆融,皆如来藏,本无生灭。
由此可见,识性本来就无从生起,它对见闻觉知的了别之性,周边法界,清净湛然,无从来,也无所去。它与之前所说的根、虚空以及地、水、火、风等,并称七大,其性本真圆融,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,不生不灭。

阿难,汝心粗浮,不悟见闻,发明了知,本如来藏。汝应观此六处识心,为同为异,为空为有,为非同异,为非空有?
阿难,你的心太浮躁,不能领悟,对见闻觉知等六根的了别,都是如来藏的妙用。你应当观察一下,这六处识心,它们是同还是异,是空还是有,是非同非异,还是非空非有?

汝元不知,如来藏中,性识明知,觉明真识,妙觉湛然,遍周法界,含吐十虚,宁有方所,循业发现。
你不知道,在如来藏中,识性的本性是空性,而空性中又具足真识,如来藏妙觉湛然,周遍法界,识性含吐十方虚空,没有固定的处所,众生总是以各自的业报来感受示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