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佛顶首楞严经 卷四(2)三种相续

三种相续

唐中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
乌苌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
罗浮山南楼寺沙门 怀迪 证译
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

佛言:富楼那,如汝所言,清净本然,云何忽生山河大地。汝常不闻如来宣说,性觉妙明,本觉明妙?
佛说:富楼那,正如你所问的,如来藏性清净本然,为什么突然现出山河大地。你难道没有听如来宣说“性觉妙明、本觉明妙”的道理吗?

富楼那言:唯然,世尊,我常闻佛宣说斯义。
富楼那说:是的,世尊,我常听佛宣说这个义理。

佛言:汝称觉明,为复性明,称名为觉?为觉不明,称为明觉?
佛说:那你说说看,所谓觉明,指的是觉性本来就是明净的,只是称名为觉?还是觉本不明,需要因明显觉呢?

富楼那言:若此不明,名为觉者,则无所明。
富楼那说:如果这个不明的,也称为觉的话,既然无所明,就不能称为明觉。

佛言:若无所明,则无明觉,有所非觉,无所非明,无明又非,觉湛明性。
佛说:如果像你说的,既然无所明,就不能称为明觉,(但你要知道,)如果执着有所明,这个觉就不是妙明的,如果执着无所明,这个觉又不是明妙的,不管是“有”还是“无”,都不是本觉的湛然明性。

性觉必明,妄为明觉。
如果非要在本来明净的觉性上有所明,这所谓的明觉,已经是妄觉。

觉非所明,因明立所,所既妄立,生汝妄能。无同异中,炽然成异。
觉性本来就是明净的,不需要有所明,否则,就会因执着有所明而妄立一个“所”觉。“所”觉妄立后,又妄立出“能”觉。这样,就在本来无同异的如来藏性中,分成了两个相异的妄觉。

异彼所异,因异立同,同异发明,因此复立,无同无异。
在所异中又分出更多的所异,在众多的所异中就有所同,在无数的所同和所异中,进而又立出无同无异。

如是扰乱,相待生劳,劳久发尘,自相浑浊,由是引起尘劳烦恼。
所同、所异、无同无异这样的妄念相互扰乱和对峙,使本来清净的觉性产生疲劳,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微细的尘相,尘相又引发执取,于是,烦恼就产生了。

起为世界,静成虚空,虚空为同,世界为异。
烦恼炽盛时,就是世界相,相对静寂时,就是虚空相。虚空就是所同,而山河大地就是所异。

彼无同异,真有为法。
但实际上,虚空和世界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的幻现,它们之间无所谓同,无所谓异,是妄心造作而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