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佛顶首楞严经 卷四(8)真如性圆

真如性圆

唐中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
乌苌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
罗浮山南楼寺沙门 怀迪 证译
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

汝以空明,则有空现,地水火风,各各发明,则各各现。若俱发明,则有俱现。云何俱现?
以虚空的因缘,就现出虚空的相状,以地、水、火、风的因缘,就会现出地、水、火、风的相状。如果同时具足所有的因缘,则所有的相状就会同时显现。为什么会同时显现呢?

富楼那,如一水中现于日影,两人同观水中之日,东西各行,则各有日随二人去,一东一西,先无准的。
富楼那,就像水中现出太阳的倒影,二个人同时看水中的太阳,然后一个往东走,另一个往西走,就会感觉各有一个太阳随着走,其中一个向东,另一个向西,那太阳到底向东,还是向西,本来就不是一定的。

不应难言,此日是一,云何各行?各日既双,云何现一?宛转虚妄,无可凭据。
但是,我们不应该说,太阳只有一个。既然是一个,为什么各有一个太阳在随着走呢?也不应该说,太阳分成了两个。既然是两个,为什么水中现出的只有一个太阳呢?所以,怎样说都是虚妄的。

富楼那,汝以色空,相倾相夺,于如来藏,而如来藏,随为色空,周遍法界。是故于中,风动空澄,日明云暗。
富楼那,你认为色和空在如来藏中是不相容的,但事实上,如来性藏含摄色、空二性,随缘显现色或空,色、空都能周遍法界。所以,在如来藏中,遇风则有摇动,遇空则有澄明,遇日则有光明,遇云则有昏暗。

众生迷闷,背觉合尘,故发尘劳,有世间相。
众生不明白如来藏妙真如性,背离妙明真心的觉明,反而执取外尘,因而产生尘劳,现出种种世间相。

我以妙明不灭不生,合如来藏,而如来藏,唯妙觉明,圆照法界。
我(诸佛如来)以不生不灭的妙明智慧来契合如来藏妙真如性,这时候,如来藏是本妙觉明的,圆照法界。

是故于中,一为无量,无量为一;小中现大,大中现小;不动道场,遍十方界;身含十方无尽虚空,于一毛端现宝王刹,坐微尘里转大法轮。
所以,在如来藏中,一就是一切,一切就是一;小中可以现大,大中可以现小;心无所住,周遍法界;一身含摄十方无尽虚空,即便是一根细微的毛发末端,也能含摄无尽虚空,即便坐在一粒微尘中,也能转动大法轮。

灭尘合觉,故发真如妙觉明性。
这都是因为,(诸佛如来)灭尽尘缘,归于妙明本觉,所以才显现真如本性的一切功德。

而如来藏,本妙圆心,非心,非空,非地,非水,非风,非火,非眼,非耳鼻舌身意,非色,非声香味触法,非眼识界,如是乃至,非意识界,非明无明,非无明尽,如是乃至,非老,非死,非老死尽,非苦,非集,非灭,非道,非智,非得,非檀那,非尸罗,非毗梨耶,非羼提,非禅那,非般剌若,非波罗密多,如是乃至,非怛闼阿竭,非阿罗诃,非三耶三菩,非大涅盘,非常,非乐,非我,非净,以是俱非,世出世故。
而如来藏本妙圆心,非七大,非六根,非六尘,非六界,非十二因缘的流转,非十二因缘的灭尽,非四谛,非智,非得,非六波罗蜜,非究竟彼岸,如是乃至,非如来,非应供,非三藐三菩提,非大般涅盘,非常乐我净,总之,如来藏性超越了世间或出世间一切相。

即如来藏,元明心妙,即心,即空,即地,即水,即风,即火,即眼,即耳鼻舌身意,即色,即声香味触法,即眼识界,如是乃至,即意识界,即无明,即无明尽,如是乃至,即老,即死,即老死尽,即苦,即集,即灭,即道,即智,即得,即檀那,即尸罗,即毗梨耶,即羼提,即禅那,即般剌若,即波罗密多,如是乃至,即怛闼阿竭,即阿罗诃,即三耶三菩,即大涅盘,即常,即乐,即我,即净,以是俱即,世出世故。
如来藏又具足妙用,即七大,即六根,即六尘,即六界,即十二因缘的流转,即十二因缘的灭尽,即四谛,即智,即得,即六波罗蜜,即究竟彼岸,如是乃至,即如来,即应供,即三藐三菩提,即大般涅盘,即常乐我净,总之,如来藏性即世间或出世间一切法。

即如来藏,妙明心元,离即离非,是即非即。
如来藏的妙明真心,离一切相,又即一切法,离一切是,也离一切不是。

如何世间,三有众生,及出世间,声闻缘觉,以所知心,测度如来无上菩提,用世语言,入佛知见。
三界的众生以及出世间的声闻、缘觉,都以他们不圆满的知见,来测度如来的无上菩提智慧,试图用世间的语言来表达佛的知见。

譬如琴瑟箜篌琵琶,虽有妙音,若无妙指,终不能发。汝与众生,亦复如是。
这就像琴瑟、箜篌、琵琶这些精妙的乐器,它们虽然具足妙音,但如果没有妙指去弹,那美妙的声音也不能发出来。你与众生也是这样,虽然也有佛性,但还是无法测度佛的境界。

宝觉真心,各各圆满。如我按指,海印发光。汝暂举心,尘劳先起。
其实,你们本具的宝觉真心,都是圆满的。但是,我(佛)举手投足,海印三昧先起,事事无碍。而你们凡夫,只要起心动念,尘劳烦恼先起。

由不勤求,无上觉道,爱念小乘,得少为足。
这都是因为你们不能精进求取无上觉道,反而满足于小乘的境界,以人天安乐或偏空寂静为至高满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