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佛顶首楞严经 卷七(9) 二种颠倒

二种颠倒

唐中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
乌苌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
罗浮山南楼寺沙门 怀迪 证译
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

阿难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,而白佛言:我辈愚钝,好为多闻,于诸漏心,未求出离。蒙佛慈诲,得正熏修,身心快然,获大饶益。
阿难从座位上站起,顶礼佛足,对佛说:我们这些人生性愚钝,只求博学多闻,而对于种种的有漏烦恼,却未生出出离之心。今天,承蒙佛的慈悲教诲,我等获得了正等正觉熏修法门,身心非常快乐,获得大利益。

世尊,如是修证佛三摩提,未到涅盘,云何名为干慧之地,四十四心?至何渐次,得修行目?诣何方所,名入地中?云何名为等觉菩萨?
世尊,像这样修证三摩提,在达到涅盘境界之前,什么境界才算干慧之地和四十四心(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四加行位)呢?到了什么渐次,才算有了名目?到什么境界才算入地菩萨?到什么境界才算等觉菩萨?

作是语已,五体投地,大众一心,伫佛慈音,瞪瞢瞻仰。
说完这些话,阿难五体投地,法会上的大众目不转睛地看着佛,静静地等待佛的慈音开示。

尔时世尊,赞阿难言:善哉,善哉,汝等乃能普为大众,及诸末世一切众生,修三摩提求大乘者,从于凡夫终大涅盘,悬示无上正修行路,汝今谛听,当为汝说。
这时,世尊称赞阿难说:善哉,善哉,你们想要让法会大众以及末法时期修三摩提、求大乘果的众生知道,怎么从凡夫境界修到大涅盘境界的无上正修行路,你们好好听,我现在就为你们宣说。

阿难大众,合掌刳心,默然受教。
阿难跟法会大众,都合掌静心,静候佛的教诲。

佛言:阿难当知,妙性圆明,离诸名相,本来无有,世界众生。
佛说:阿难,你应当知道,众生本有的妙真如性是圆明的,离一切名相,本没有世界,也没有众生。

因妄有生,因生有灭。
只因为最初一念妄动,执着有所明,这就是有了“生”,既然有了“生”,就有相对的“灭”。

生灭名妄,灭妄名真,是称如来,无上菩提,及大涅盘,二转依号。
只要有生灭,那就是“妄”,如果灭除了“妄”,所谓“真”就开显了,到了诸“妄”灭尽,就称为如来、无上菩提或大涅盘,其实“妄”(烦恼、生死)和“真”(菩提、涅盘)只是相对而立的假名。

阿难,汝今欲修真三摩地,直诣如来大涅盘者,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。颠倒不生,斯则如来真三摩地。
阿难,你现在要修真三摩地,直达如来大涅盘境界,应当先明白之所以产生众生和世界二种颠倒的原因。只有颠倒不生,这才是如来真三摩地。

阿难,云何名为众生颠倒?
阿难,什么叫做众生颠倒呢?

阿难,由性明心,性明圆故,因明发性,性妄见生,从毕竟无,成究竟有。
阿难,妙明真心本具觉明,本性具足,但因执着有所明而生出无明业识,业识妄动而成业相,从毕竟“无”变成了究竟“有”。

此有所有,非因所因,住所住相,了无根本。
其实,不管是无明业识,还是生出的业相,都是没有真实本因的,所安立的种种名相,也是没有真实体性的。

本此无住,建立世界,及诸众生。
在这个原本无所住的清净本心,妄立出所谓的世界和众生。

迷本圆明,是生虚妄,妄性无体,非有所依。
因为迷失了本觉的圆明,这才生出了虚妄,但虚妄是没有自己的体性的,并没有真实的所依。

将欲复真,欲真已非,真真如性,非真求复,宛成非相。
如果想要去妄归真,这个所谓的“真”,就已经不是原本的真如本性,你以非真的“心”想回到“真”,只能得到非真的相而已。

非生非住,非心非法,展转发生,生力发明,熏以成业。同业相感,因有感业,相灭相生,由是故有,众生颠倒。
虚妄的“生”导致虚妄的“住”,虚妄的“心”导致虚妄的“法”,这些妄想辗转发生,形成造作之力,渐渐变成习惯(业力)。业力相近的人会相互感应,因相互感应又进一步强化业力,从而循环不断,虚妄的相不断地灭,又不断地生,没有间断,因此,就有了众生颠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