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佛顶首楞严经 卷八(4)五十五位

五十五位

唐中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
乌苌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
罗浮山南楼寺沙门 怀迪 证译
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

阿难,是善男子,欲爱干枯,根境不偶,现前残质,不复续生。执心虚明,纯是智慧,慧性明圆,蓥十方界。干有其慧,名干慧地,欲习初干,未与如来法流水接。
阿难,这样的善男子,经过三个渐次的修行,贪欲之心已经干枯,六根也不会对境生起,今生残余的生命,不会再造业,也就不会再轮回了。他的内心总是保持虚空明净,妄念已尽,慧性的光明越来越圆满,照彻十方。由于智慧是因为欲习干枯而起,这称为干慧地,修到干慧地,是因为欲习干枯,但还没有与真如法性之水接应。

即以此心,中中流入,圆妙开敷。从真妙圆,重发真妙,妙信常住,一切妄想,灭尽无余,中道纯真,名信心住。
这时,念念之中,都要引入中道法性之水,不落二边,本性的圆妙将逐渐开显。再以本真的妙圆之心,重新开显本真的圆妙,对圆妙生起大信心而不退转,一切偏空偏假的妄想灭尽无余,回归中道纯真,这称为信心住。

真信明了,一切圆通,阴处界三,不能为碍。如是乃至,过去未来,无数劫中,舍身受身,一切习气,皆现在前,是善男子,皆能忆念,得无遗忘,名念心住。
对圆妙的信心生起后,一切圆融通达,五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等都不再成为障碍。以至于,过去、未来无数劫中,无数次舍身、受身,以及一切积习都显现于前,这样的善男子都能忆念起来,不会遗忘,这称为念心住。

妙圆纯真,真精发化,无始习气,通一精明,唯以精明,进趣真净,名精进心。
妙圆之心越来越纯真,真性开始显发,无始以来的积习化为精明的智慧,再以精明的智慧进一步修行,使其更加真净,这称为精进心。

心精现前,纯以智慧,名慧心住。
积习彻底化为纯真的精明,慧性完全纯净,这称为慧心住。

执持智明,周遍寂湛,寂妙常凝,名定心住。
以此纯净的智慧光明去观照,无不寂静湛然,心凝于寂静妙明中不动,这称为定心住。

定光发明,明性深入,唯进无退,名不退心。
当心定在寂静妙明中,智慧光明愈加显发,反过来又使定更加深入,这样,只会更加精进,而不会退转,这称为不退心。

心进安然,保持不失,十方如来,气分交接,名护法心。
精进到一定程度,定慧能运用自如,保持不退失,这就开始与十方如来慈心相应了,这称为护法心。

觉明保持,能以妙力,回佛慈光,向佛安住,犹如双镜,光明相对,其中妙影,重重相入,名回向心。
保持定慧不失,就能以不可思议的妙力,与诸佛如来的慈光相接,安住在佛的慈悲中,就像两面镜子相对,镜中妙影重叠交映,这称为回向心。

心光密回,获佛常凝,无上妙净,安住无为,得无遗失,名戒心住。
内心的光明与佛的慈光不断相接,就能像佛一样,身心常凝于清净无为的定境,没有丝毫的过失,这称为戒心住。

住戒自在,能游十方,所去随愿,名愿心住。
戒心自在后,就能随自己的心愿遨游十方,处处无碍,这称为愿心住。

阿难,是善男子,以真方便,发此十心,心精发晖,十用涉入,圆成一心,名发心住。
阿难,这样的善男子,从真实心性开显上述十种信心,本真的精明愈加光辉,十种信心逐渐圆融,归于本真的圆妙之心,这称为发心住。

心中发明,如净琉璃,内现精金,以前妙心,履以成地,名治地住。
圆成的妙心发出真净的光明,就像透彻的琉璃中含着耀眼的精金,十种信心所成的妙心就像铺好的地基,这称为治地住。

心地涉知,俱得明了,游履十方,得无留碍,名修行住。
妙心铺成的地基越来越大,一切知见都了了分明,为弘法利生随意游历十方世界,自在无碍,这称为修行住。

行与佛同,受佛气分,如中阴身,自求父母,阴信冥通,入如来种,名生贵住。
像佛一样修行,渐渐被佛的气分熏陶,就像中阴身冥冥之中找到来世父母,这时候已种下如来种,这称为生贵住。

既游道胎,亲奉觉胤,如胎已成,人相不缺,名方便具足住。
既然已结道胎,就不断受佛性滋养,就像胎儿慢慢长大,已具人相,这称为方便具足住。

容貌如佛,心相亦同,名正心住。
道胎继续成长,完全具足方便,容貌开始像佛了,心也与佛契合,这称为正心住。

身心合成,日益增长,名不退住。
身心相互促进,与佛越来越像,这称为不退住。

十身灵相,一时具足,名童真住。
长到一定程度,就具足十身灵相,这称为童真住。

形成出胎,亲为佛子,名法王子住。
当道胎完全发育成熟,就会出胎,成为佛子,这称为法王子住。

表以成人,如国大王,以诸国事,分委太子,彼刹利王,世子长成,陈列灌顶,名灌顶住。
法王子渐渐长大,已堪作佛,佛为之授记,就像国王将国事委托给太子,或者像刹利王,当世子长成,就要给他灌顶,这称为灌顶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