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佛顶首楞严经 卷九(8)受阴十魔

受阴十魔

唐中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
乌苌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
罗浮山南楼寺沙门 怀迪 证译
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

阿难,彼善男子,修三摩提,奢摩他中,色阴尽者,见诸佛心,如明镜中,显现其像,若有所得,而未能用。
阿难,那些善男子修三摩提和奢摩他,修到色阴已尽,能够见到诸佛的心性,但犹如镜中的显像,似乎有所悟,但又无法自如运用。

犹如魇人,手足宛然,见闻不惑,心触客邪而不能动,此则名为受阴区宇。
这就像梦魇中的人,手脚都在,见闻觉知也在,但被外来的邪魔压制而不能动作,这就是受阴境地。

若魇咎歇,其心离身,返观其面,去住自由,无复留碍,名受阴尽,是人则能超越见浊。
如果能够摆脱梦魇,心性得以自由,脱离色身,能反观自己的面目,来去自由,不再受色身的牵制,这就叫受阴尽,就能超越见浊的障碍。

观其所由,虚明妄想,以为其本。
你们之所以被受阴障碍,是因为把虚明的妄想以为是本来就有的。

阿难,彼善男子,当在此中得大光耀,其心发明,内抑过分。
阿难,那些色阴已尽的善男子,见到了大光明,快乐之中生出对其他众生的内疚。

忽于其处,发无穷悲,如是乃至,观见蚊虫,犹如赤子,心生怜愍,不觉流泪。
忽然之间发出无穷的悲悯,以至于看见蚊虫就像看到婴儿一样,充满怜爱之心,不知不觉地流下眼泪。

此名功用抑摧过越,悟则无咎,非为圣证,觉了不迷,久自销歇。
这种境界是因为过于压抑自己的快乐感受,如果明白了这道理,就没有过失,知道这不是成就了圣道,只要保持觉悟,就不会被这种境界所迷惑,这种感受时间一长自然就会消失。

若作圣解,则有悲魔入其心腑,见人则悲,啼泣无限,失于正受,当从沦坠。
但是,如果认为已经成就圣道了,悲魔就会潜入他的心腑,使他见到人就感到悲伤,哀哭不停,这个人失去了正定的觉受,将陷入沉沦。

阿难,又彼定中,诸善男子,见色阴销,受阴明白,胜相现前,感激过分。
阿难,那些善男子,色阴已经穷尽,受阴开始虚明,种种殊胜现前,就会生出过于感激之情。

忽于其中生无限勇,其心猛利,志齐诸佛,谓三僧只一念能越。
忽然之间生出无穷的精进勇猛之心,非常锐利,竟然要与诸佛比肩,声称一念之间便可超越三大阿僧祗劫。

此名功用陵率过越,悟则无咎,非为圣证,觉了不迷,久自销歇。
这种境界是因为过于勇猛草率,如果明白了这道理,就没有过失,知道这不是成就了圣道,只要保持觉悟,就不会被这种境界所迷惑,时间一长这种感受自然就会消失。

若作圣解,则有狂魔入其心腑,见人则夸,我慢无比,其心乃至,上不见佛,下不见人,失于正受,当从沦坠。
但是,如果认为已经成就圣道了,狂魔就会潜入他的心腑,使他见到人就会自夸,我慢到极点,认为比佛还了不起,更不用说普通众生了,这个人失去了正定的觉受,将陷入沉沦。 

又彼定中诸善男子,见色阴销,受阴明白,前无新证,归失故居,智力衰微,入中隳地,回无所见。
阿难,那些善男子,色阴已经穷尽,受阴开始虚明,他没有新的证悟,又退不到原来的境界,智力日益衰微,进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,绕来绕去找不到安住的地方。

心中忽然生大枯渴,于一切时沈忆不散,将此以为勤精进相。
心中就会忽然生出枯渴的感觉,任何时候都处于回忆之中,但还以为这种境地是在精进修行。

此名修心无慧自失,悟则无咎,非为圣证。
这种境界是因为修行缺少智慧,如果明白了这道理,就没有过失,知道这不是成就了圣道。

若作圣解,则有忆魔入其心腑,旦夕撮心,悬在一处,失于正受,当从沦坠。
但是,如果认为已经成就圣道了,忆魔就会潜入他的心腑,使他一天到晚心思悬在一个地方,这个人失去了正定的觉受,将陷入沉沦。

又彼定中诸善男子,见色阴销,受阴明白,慧力过定,失于猛利,以诸胜性,怀于心中。
阿难,那些善男子,色阴已经穷尽,受阴开始虚明,慧力超过了定力,但过于勇猛锐利,自恃过去破除色阴的慧力。

自心已疑是卢舍那,得少为足。
狂妄地以为自己是卢舍那佛,稍有一些成就就满足了。

此名用心亡失恒审,溺于知见,悟则无咎,非为圣证。
这种境界是因为用心失察,沉溺在并不究竟的知见中,如果明白了这道理,就没有过失,知道这不是成就了圣道。

若作圣解,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,见人自言“我得无上第一义谛”,失于正受,当从沦坠。
但是,如果认为已经成就圣道了,下劣易知足魔就会潜入他的心腑,使他见人就说“我已经得第一义谛”,这个人失去了正定的觉受,将陷入沉沦。

又彼定中诸善男子,见色阴销,受阴明白,新证未获,故心已亡,历览二际,自生艰险。
阿难,那些善男子,色阴已经穷尽,受阴开始虚明,新的证悟还没有获得,回到过去的境界又不可能,就在进退两难之际,感到修行十分艰难。

于心忽然生无尽忧,如坐铁床,如饮毒药,心不欲活,常求于人,令害其命,早取解脱。
忽然从心中生出无尽的忧虑,就像坐在铁床上,或者饮毒药,没有活下去的愿望,常常希望别人来结束自己的生命,早日得到解脱。

此名修行失于方便,悟则无咎,非为圣证。
这种境界是因为缺少善巧方便,如果明白了这道理,就没有过失,知道这不是成就了圣道。

若作圣解,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,手执刀剑,自割其肉,欣其舍寿,或常忧愁,走入山林,不耐见人,失于正受,当从沦坠。
但是,如果认为已经成就圣道了,一分常忧愁魔就会潜入他的心腑,使他手执刀剑割自己的肉,并对这种自残的行为感到高兴,或者陷入忧虑之中,躲进深山老林,不想见人,这个人失去了正定的觉受,将陷入沉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