识阴十魔
唐中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
乌苌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
罗浮山南楼寺沙门 怀迪 证译
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
阿难,彼善男子修三摩提,行阴尽者,诸世间性,幽清扰动,同分生机,绦然隳裂,沈细纲纽,补特伽罗,酬业深脉,感应悬绝。
阿难,那些善男子修三摩地,行阴已尽,世间众生生生灭灭的体性,微细的扰动根元,突然间就断裂了,有情众生随业而流的根就断绝了。
于涅盘天,将大明悟,如鸡后鸣,瞻顾东方,已有精色。六根虚静,无复驰逸,内外湛明,入无所入。
他对于究竟涅盘的境界,将要大明大悟,就像鸡鸣之后,东方已现曙光。此时,六根虚静,不再向外驰逸迁流,内外一体,湛然透明,无所谓内外,也无所谓入。
深达十方,十二种类,受命元由,观由执元,诸类不召,于十方界,已获其同,精色不沈,发现幽秘,此则名为识阴区宇。
他能够通达十方世界十二类众生的受命缘由,进而谛观执持生命的本元,虽然各类众生的果报有差别,但执持各类众生的心识没有差别,同一识性,幽秘的识精开始现前,这就是识阴境地。
若于群召已获同中,销磨六门,合开成就,见闻通邻,互用清净,十方世界,及与身心,如吠琉璃,内外明彻,名识阴尽,是人则能超越命浊。
如果从执持各类众生的同一心识中,不再分别六根,而是归于识精元明,就能六根互用,清净无碍,十方世界以及身心,就像琉璃一样,内外明彻,这就叫识阴尽,就能超越命浊的障碍。
观其所由,罔象虚无,颠倒妄想,以为其本。
你们之所以被识阴障碍,是因为把体性虚妄的颠倒妄想以为是真实的,以为是本来就有的。
阿难当知,是善男子,穷诸行空,于识还元,已灭生灭,而于寂灭精妙未圆。能令己身,根隔合开,亦与十方诸类通觉,觉知通曶,能入圆元。
阿难,你应当知道,这样的善男子,行阴已尽,已归元识,生灭之根灭尽了,但对于识阴的寂灭,还没有圆满。能令自身的六根开合自如,也能够与十方诸类众生在觉知上彼此相通,没有障碍,逐渐归于同一心识。
若于所归,立真常因,生胜解者,是人则堕因所因执,娑毗迦罗所归冥谛,成其伴侣,迷佛菩提,亡失知见。
如果认为心识就是恒常的所归,并且认为这就是究竟的见解,那他就堕入“因所因执”,妄认心识为本因,这就跟娑毗迦罗认为的冥谛论相近了,成为外道的伴侣,从而迷惑了菩提善根,失去了正知正见。
是名第一立所得心,成所归果,违远圆通,背涅盘城,生外道种。
这就是识阴境地中第一种外道邪见,所谓立所得心,把心识的暂时功用当作究竟之果,背离了真如本性的圆通和涅盘的清净,沦落为外道。
阿难,又善男子,穷诸行空,已灭生灭,而于寂灭精妙未圆。
又有善男子,行阴已尽,已归元识,生灭之根灭尽了,但对于识阴的寂灭,还没有圆满。
若于所归,览为自体,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,皆我身中一类流出。生胜解者,是人则堕能非能执,摩醯首罗,现无边身,成其伴侣,迷佛菩提,亡失知见。
如果认为心识就是“我”自体,尽虚空十二类众生都是从“我”而流出的,并且认为这就是究竟的见解,那他就堕入“能非能执”,就会看到色究竟天现出无边无际的身体,成为外道的伴侣,从而迷惑了菩提善根,失去了正知正见。
是名第二立能为心,成能事果,违远圆通,背涅盘城,生大慢天我遍圆种。
这就是识阴境地中第二种外道邪见,所谓立能为心,把心识的暂时功用当作究竟之果,背离了真如本性的圆通和涅盘的清净,沦落为大慢天、我遍圆的外道。
又善男子,穷诸行空,已灭生灭,而于寂灭精妙未圆。
又有善男子,行阴已尽,已归元识,生灭之根灭尽了,但对于识阴的寂灭,还没有圆满。
若于所归,有所归依,自疑身心,从彼流出,十方虚空,咸其生起,即于都起,所宣流地,作真常身无生灭解。在生灭中,早计常住,既惑不生,亦迷生灭,安住沈迷,生胜解者,是人则堕常非常执,计自在天,成其伴侣,迷佛菩提,亡失知见。
他认为心识就是不生不灭的皈依处,怀疑自己的身心是从心识中流出的,十方虚空也是从心识生起的,既然一切都是从心识中生起或流出,那它就是恒常的,不生不灭的。这个人在种种生灭相中过早地推测有一个不生不灭的心识,这就既迷惑了不生灭,也迷惑了生灭,陷于迷惑中,反而认为这就是究竟的见解,那他就堕入“常非常执”,将非常的心识认为是常,就成为大自在天的伴侣,从而迷惑了菩提善根,失去了正知正见。
是名第三立因依心,成妄计果,违远圆通,背涅盘城,生倒圆种。
这就是识阴境地中第三种外道邪见,所谓立因依心,把心识的暂时功用当作究竟之果,背离了真如本性的圆通和涅盘的清净,沦落为颠倒圆常的外道。
又善男子,穷诸行空,已灭生灭,而于寂灭精妙未圆。
又有善男子,行阴已尽,已归元识,生灭之根灭尽了,但对于识阴的寂灭,还没有圆满。
若于所知,知遍圆故,因知立解,十方草木,皆称有情,与人无异。草木为人,人死还成十方草树,无择遍知。生胜解者,是人则堕知无知执,婆吒霰尼,执一切觉,成其伴侣,迷佛菩提,亡失知见。
他认为心识的觉知是周遍法界的,于是就产生这样的见解,十方的草木也是有觉知的,与有情众生一样。草木死后可以转生为人,人死后可以转生为草木,也就是说,不管有情众生还是无情草木,都是遍知的。认为这就是究竟的见解,那他就堕入“知无知执”,成为婆吒、霰尼两种外道(认为一切万物都有知觉)的伴侣,从而迷惑了菩提善根,失去了正知正见。
是名第四计圆知心,成虚谬果,违远圆通,背涅盘城,生倒知种。
这就是识阴境地中第四种外道邪见,所谓计圆知心,把心识的暂时功用当作究竟之果,背离了真如本性的圆通和涅盘的清净,沦落为颠倒觉知的外道。
又善男子,穷诸行空,已灭生灭,而于寂灭精妙未圆。
又有善男子,行阴已尽,已归元识,生灭之根灭尽了,但对于识阴的寂灭,还没有圆满。
若于圆融,根互用中,已得随顺,便于圆化,一切发生,求火光明,乐水清净,爱风周流,观尘成就,各各崇事,以此群尘,发作本因,立常住解,是人则堕生无生执,诸迦叶波并婆罗门,勤心役身,事火崇水,求出生死,成其伴侣,迷佛菩提,亡失知见。
他对于六根的互用已经圆融无碍,自由自在,就产生这样的见解,六根是四大所化,既然六根有妙用,四大也就有妙用,于是,他就在火大中希求光明,在水大中希求清净,在风大中希求流动,在地大中希求成就,四大各有各的妙用而被尊崇和供奉,他认为四大就是万法生起的本因,是恒常的,那他就堕入“生无生执”,成为迦叶波、婆罗门(专事供奉火或水,希冀从中了脱生死)等外道的伴侣,从而迷惑了菩提善根,失去了正知正见。
是名第五计著崇事,迷心从物,立妄求因,求妄冀果,违远圆通,背涅盘城,生颠化种。
这就是识阴境地中第五种外道邪见,所谓计著崇事,崇拜心外之物,企图从虚妄的尘相中找到了脱生死的因,在生灭相中求不生不灭的果,背离了真如本性的圆通和涅盘的清净,沦落为颠倒圆化的外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