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阴解脱
唐中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
乌苌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
罗浮山南楼寺沙门 怀迪 证译
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
阿难即从座起,闻佛示诲,顶礼钦奉,忆持无失,于大众中,重复白佛:如佛所言,五阴相中,五种虚妄,为本想心,我等平常,未蒙如来微细开示。又此五阴,为并销除,为次第尽?如是五重,诣何为界?惟愿如来发宣大慈,为此大众,清净心目,以为末世一切众生,作将来眼。
阿难从座位上站起来,为刚才聆听了佛的开示和教诲,向佛顶礼,表示将敬奉法旨,忆持不忘,他在大众中对佛说:如佛所说,众生之所以被阴魔迷惑,是因为把妄想以为是本有的,对于这些妄想,我们平时还真没有听过如此详细的开示。我现在不明白的是,这五阴是一并消除,还是依次消除?如果是依次消除,五阴的界限是什么?请如来大慈大悲,为大众进一步宣说,使他们的心目更加清净,也让末法时期的众生有清净的眼目。
佛告阿难:精真妙明,本觉圆净,非留死生,及诸尘垢,乃至虚空,皆因妄想,之所生起。
佛告诉阿难:精真妙明的本觉是圆满清净的,不生不灭,一切有为法,如种种尘垢,乃至于虚空,都是因妄想而生起的。
斯元本觉,妙明真精,妄以发生,诸器世间,如演若多,迷头认影。
本觉是妙明真精的,但因一念妄动,便生出身心世界的妄想,就像演若多,莫名其妙地以为镜子中的头才是自己的。
妄元无因,于妄想中,立因缘性。迷因缘者,称为自然。
妄想是没有本因的,但众生于颠倒妄想中,产生万法是因缘而生的见解。而有的外道,对因缘性感到迷惑,就认为万法是自然而有的。
彼虚空性,犹实幻生,因缘自然,皆是众生妄心计度。
其实,即便是虚空,看似真实,但实际上只是妄心的幻现,所谓因缘或自然,都是众生妄心的猜测。
阿难,知妄所起,说妄因缘,若妄元无,说妄因缘,元无所有,何况不知推自然者。
阿难,你现在明白了妄想是没有本因的,而过去为了说明五阴是虚妄的,权且称五阴是因缘法,但是,既然妄想是没有本因的,那因缘也是不存在的,更何况,连因缘都不懂的外道所说的自然,更是虚妄的。
是故如来,与汝发明,五阴本因,同是妄想。
所以,我告诉你们,五阴的本因都是妄想,是没有自体的。
汝体先因,父母想生,汝心非想,则不能来,想中传命。
你之所以有色身,首先是你的父母有情爱之想,而且,你也要有所想,才能与父母之想感应,否则还是无法传续生命。
如我先言,心想醋味,口中涎生;心想登高,足心酸起。悬崖不有,醋物未来。汝体必非虚妄通伦,口水如何因谈醋出?
就像我之前说过,当你心中想着醋味,口中就会生出口水;当你心中想着登高,足心就会感到酸软。但实际上,眼前没有悬崖,也没有醋。你的色身如果不是由想而来,怎么会因为谈论酸醋就流口水呢?
是故当知,汝现色身,名为坚固第一妄想。
由此可知,你所现的色身(色阴),这是第一重坚固妄想。
即此所说,临高想心,能令汝形,真受酸涩,由因受生,能动色体。
正如前面所说的,当你心中想着登高,就能令你的身体产生酸涩的感受。这说明,受阴也是由想而生的,而且受阴能牵动色身。
汝今现前,顺益违损,二现驱驰,名为虚明第二妄想。
所以,你现前感受到的顺乐违苦,它们在不停地交替往复,这是第二重虚明妄想。
由汝念虑,使汝色身,身非念伦,汝身何因,随念所使?
当你有了念头(想阴),就会支使你的色身有所动作,如果你的色身和念头不都是由想而来,为什么你的色身会随着念头而动呢?
种种取像,心生形取,与念相应。寤即想心,寐为诸梦。则汝想念,摇动妄情,名为融通第三妄想。
你心中生起的种种念头,都会牵动色身与之相应,这说明内外是融通的。清醒时,就是念想,睡着时,就是梦境,这说明寤寐是融通的。心中有所念想,就会摇动色身去造作,这是第三重融通妄想。
化理不住,运运密移,甲长发生,气销容皱,日夜相代,曾无觉悟。
你的身心总是在不停地变化,而且变化是一点一点地悄悄累积的,就像你的指甲在长,你的毛发在生,你的气血在衰退,你的容颜在变老,这些变化日日夜夜都在进行着,而你却很难觉察出来。
阿难,此若非汝,云何体迁?如必是真,汝何无觉?则汝诸行,念念不停,名为幽隐第四妄想。
阿难,如果说这些动相不是你,那怎么能让你的色身迁变呢?但如果这些动相真的是你,为什么你又不能觉察呢?所以,能让你念念迁变的动相,这是第四重幽隐妄想。
又汝精明湛不摇处,名恒常者,于身不出见闻觉知。若实精真,不容习妄。何因汝等,曾于昔年睹一奇物,经历年岁,忆妄俱无,于后忽然覆睹前异,记忆宛然,曾不遗失?则此精了湛不摇中,念念受熏,有何筹算?
如果你认为精明湛然的心识是不动摇的,是恒常的,但它作用在身体上不外乎见闻觉知(,都不是恒常的)。如果它确实是纯真的心性,应该不容上述妄习的染着才对。那为何你曾经看见过一个奇物,经过很多年后,对它的记忆和遗忘都不存在了,但某一天忽然重见此物,记忆一下子就恢复了,似乎记忆从来没有遗失过呢?这说明,看似精明湛然不动的心识,其实是念念受薰的,所积的妄习如恒河沙数,怎么能算得清楚呢?
阿难当知,此湛非真,如急流水,望如恬静,流急不见,非是无流。若非想元,宁受妄习?
阿难,你应当知道,这看似湛然的心识并非真实的心性,就像急速流动的水,反而看起来很平静,但是你不能认为水不在流动。如果心识不是妄想的根源,那它怎么能受妄习所薰呢?
非汝六根互用开合,此之妄想无时得灭。故汝现在见闻觉知,中串习几,则湛了内,罔象虚无,第五颠倒微细精想。
除非你能六根互用无碍,心识的妄想才能穷尽,否则,你现在的见闻觉知中,串着不知道多少过去的习气,看似湛然不动的心识,很多极微细的种子若隐若现,这是第五重颠倒微细精想。
阿难,是五受阴,五妄想成。
阿难,这五阴,其实就是五重妄想所成。
汝今欲知,因界浅深。唯色与空,是色边际;唯触及离,是受边际;唯记与妄,是想边际;唯灭与生,是行边际;湛入合湛,归识边际。
你现在想要知道五阴各自的界限和浅深。从色相到空相,都是色阴的范围;从触(取)到离(舍),都是受阴的范围;从忆到忘,都是想阴的范围;从灭到生,都是行阴的范围;从断灭到寂灭,都是识阴的范围。
此五阴元,重叠生起,生因识有,灭从色除。理则顿悟,乘悟并销,事非顿除,因次第尽。
这五阴是重叠生起的,最先生起的是识阴,依次最后到色阴,最先灭除的是色阴,依次最后到识阴。在见地上,你可以顿悟,对五阴的迷惑一下子就销掉了,但在事相上,无法顿除,要一个一个对治,才能灭尽。
我已示汝,劫波巾结,何所不明,再此诣问?
我之前已经开示过劫波罗华巾上打结的道理,你怎么还不明白又来询问呢?
汝应将此,妄想根元,心得开通,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,令识虚妄,深厌自生,知有涅盘,不恋三界。
我刚才揭示了五阴的根源就是五种妄想,你们要把这个道理弄明白,并传示给末法时期的诸修行者,使他们认识到五阴是虚妄的,从而生起厌离之心,知道涅盘才是究竟解脱,而不要贪恋三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