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如来真实义解
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

​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,简称《心经》,它是佛教中最广为流传的一部经典,因其简短,只有260字,很多人可以背诵它。但是,《心经》所揭示的义理却是很深奥的,一般的人很难生起真实的信解,更难去信受奉行。笔者作为佛弟子,深感有必要将《心经》的真实义理完整、准确地介绍给大家,使大家对佛法所讲的“般若空性”有正确的见地,更希望大家从这部经获益,得到真正的解脱。​

一、经题

​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是本经的经题,共8个字,分成4个关键字。

般若”就是智慧的意思,但般若不是世间的智慧,而是能够出世间的大智慧,甚至大智慧一词也难以表达其殊胜的意义。

世间的智慧,往往是指先天的本能,或者是后天所学的知识以及所积累的经验,再加上分析、推理、猜测等意识活动,这种智慧的最大特点就是分别,换句话说,世间的智慧之人,不过是善于分别而已。

而般若与世间的智慧恰恰相反,它消除了一切对立,彻底圆融,不再分别取舍。所以,学佛最难的是,放下过去种种知见(即所谓智慧),因为这些知见都是解脱的障碍。

波罗蜜多”是到彼岸的意思,就是以出世间的般若大智慧达到究竟解脱。所谓彼岸,就是究竟解脱的境界,相对来说,此岸就是陷入种种苦厄而不能度脱的境界。

不过,大家不要执着所谓此岸、彼岸,也不要执着所谓苦厄、解脱,这些都是佛陀为了演说佛法而创造的法相。从清净自性看,哪有什么此岸、彼岸,哪有什么苦厄、解脱。你迷执了,当下就是此岸,你觉悟了,当下就是彼岸。这样的见地,才是真正的大乘佛法。

”的含义就复杂了。凡夫众生、二乘学人、菩萨或者佛,迷执的程度是不一样的,因而对“心”的理解也是大相径庭的。大体上,凡夫众生以五蕴和合为身,以六尘缘影为心。其实身心都是虚妄的,但众生于此困惑,因惑而造业,因业而受报,如此循环往复,很难从中解脱。楞严经云:“一切众生,从无始来,生死相续,皆由不知,常住真心,性净明体,用诸妄想,此想不真,故有轮转。”《心经》就是要让众生明心见性,走上解脱之路。

”,乃佛说的真理,是圣人之言,是众生抵达彼岸的必经之路。而十方三世诸佛,就是彻悟真理的大成就者。

总之,这部《心经》就是要我们明白“心”如何解脱的问题。

二、序分

大家知道,一般的佛经都是以“如是我闻。一时,佛在,,,”打头,这就是序分,序分的要旨是强调六成就,分别是信成就、闻成就、时成就、主成就、处成就和众成就,用来让信众深信不疑。

而《心经》序分有点特殊,没有陈述六成就,这是因为,本经是从整个《大般若经》中抽取出来的法要,所以去掉了一些不太重要的部分,以求言简意赅,直指佛法的精髓。可以说,《心经》就是《大般若经》的精华,它阐述了大乘佛教最根本的思想,那就是般若性空。

三、正宗分

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

观自在菩萨就是我们经常念诵的观世音菩萨,不过,叫“观自在菩萨”倒也挺有意思,因为观世音菩萨已经“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”,所以获得自在解脱了。我们今天学《心经》,也是为了自在解脱,但怎么才能自在解脱呢?观世音菩萨是怎么做到的呢?

其实,“观世音菩萨”的名号已经揭示了这个秘密,他是从观察世间的音声入手,也就是通过所谓的“耳根圆通”法门而成就的。

《楞严经》云:“初于闻中,入流亡所。所入既寂,动静二相,了然不生。如是渐增,闻所闻尽。尽闻不住,觉所觉空。空觉极圆,空所空灭。生灭既灭,寂灭现前。忽然超越,世出世间,十方圆明。”观世音菩萨的修行历程是这样的:最初,当耳根接触到声尘时,要观照耳根的闻性,渐渐会发现,有所入其实是妄觉。观照到一定功夫,有所入的妄觉彻底寂灭后,对动相和静相都不生执取之心。这样不断地观照,定力越来越强,就能从能闻(根)与所闻(尘)的对立中解脱出来。破除了根尘的对立后,继续观照,就会发现,能觉和所觉也都是空。继续观照,空性渐渐圆满,到了极致,就无所谓空或不空了,空性灭尽。到了最后,生灭的对立也消除了,妄念彻底寂灭。修到这个程度,就会彻底超脱了世间或出世间的种种生灭或不生灭,一切都归于自性,十方世界圆明无碍。

善哉,读了这段经文,我们凡夫众生即便不能马上解脱,但至少已经生起了信心。

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”,这句话比较重要。首先是“行”,菩萨者,以度众生为己任,所以要修“六波罗蜜”,或“六度万行”,以积累成佛的福慧资粮。所谓“深”,就是观照的功夫越来越纯真,对空性的体会越来越圆满的意思。到了一定程度,困惑我们很久的“五蕴”身心就被自性的光明所破,原来,一切生命现象都是缘起性空的,其中并无实在的自体可得,这就是所谓“照见五蕴皆空”。

既然“五蕴”都不是实在的,那为什么我们凡夫众生对“五蕴”还是这么迷执呢?那就是累劫的业力所致。

《楞严经》云:“如来藏中,性色真空,性空真色,清净本然,周遍法界,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,循业发现。”这就是说,如来藏本来是清净的,周遍法界,但它随众生的妄心而示现,依众生各自的迷悟程度示现是不同的,众生总是以各自的业报来感受示现。所以,众生的五蕴身心,其实都是众生自己的业障,业力越深重,就越难得到解脱,甚至,连接触佛法的机会都没有。

大家注意,到了这里,《心经》第一次出现“空”这个字,这个“空”字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,包括研究佛法很多年的人也常常不知不觉中落入陷阱。

对“空”的第一个误解就是“断灭”。很多人以为修行的终极目标就是五蕴身心的断灭,这就落入“顽空”的外道境界了。这个“空”,绝非什么都没有的意思,而是说,五蕴身心只是幻相,没有实在的自体可得,随它怎么变化,都不迷执它,你就获得了自在解脱。

还有的人会对“空”产生另一个误解,那就是刻意寻找所谓的“空”。其实,真正的“空”性,连所谓“空”也要灭尽,这个道理就很深了,连佛陀也不经常开示这个道理,因为即使修到阿罗汉果,也会在这个问题上迷惑。

总之,“照见五蕴皆空”不是说你再也看不到了,再也听不到了,再也没有念头了,而是于一切幻相都不迷惑。

注意,“照见五蕴皆空”必须是真实的观照功夫,也就是说,是如实地体会到的,而不是仅仅明白纸面上的道理。

真有了很深的观照功夫,一切苦厄就无法逼迫身心了,因为我们凡夫众生的苦厄,都是五蕴身心所“赐”,既然五蕴身心不可得,一切苦厄也就不可得。

所以,众生修行,练的就是观照的功夫,没有一定的功夫,不可能解脱。

舍利子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。

上一段是总说“五蕴皆空”,从这一段开始,细说五蕴与空的关系。

大家知道,佛法是不二法门,是没有任何对立的,正如《金刚经》所说的,是“无为法”。所以,“五蕴”与“空”也是不二的。

《心经》先挑“五蕴”中的“色蕴”来举例。

所谓“色”,就是有质碍的东西,似乎有形有相,并且千变万化。《心经》说“色不异空”,意思是说,无论“色”如何变化,都是不可得的,你找不到一个实在的自体,所以“色”与“空”无异。反过来“空不异色”的意思是说,虽然一切都不可得,但“空”性中具足“色”性,可以随缘变化出各种“色“相,所以“空”与“色”无异。

《心经》接着说,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,这就是说,你只要不为“色”所迷惑,它当体就是“空”,不必刻意断灭“色”,也不必刻意去寻找“空”,因为这两者没有本质区别。

最后,由“色蕴“归纳到“五蕴”,都是这样的道理,这里就不展开了。

舍利子,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

《心经》先由“色蕴“归纳到”五蕴“,现在再由“五蕴”归纳到“诸法”,说“诸法”都是“空相”,相当于说,诸法不异空,空不异诸法,诸法即是空,空即是诸法,这里面的道理请参照上一段。

既然“诸法”都是“空相”,那这个“空”一定不可以有特定的相,只不过,为了言说佛法的义理,暂立一个叫做“空相”的名词,但你千万不要迷执所谓的“空相”,以为真有一个“空相”可得。

接下来,《心经》为我们揭示“空相”的性质,即所谓“空性”。“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”,其实说的是同一个道理,就是“空性”是“无为法”,它消除了一切对立。

先说“不生不灭”,我们凡夫众生所观察到的都是生灭法,例如聚散、始终、生死等,而且这些生灭法似乎很真实。但究竟意义上,一切生灭法都是“空性”所显现的幻相,而“空性”本身不存在生灭。

同样,“不垢不净“的意思是,幻相千变万化,众生对此迷执,产生分别取舍,但无论垢相,还是净相,都是“空性”所显现的,“空性”本身没有任何过失,无所谓垢,也无所谓净。

前面讲过,众生总是以各自的业报来发现“空性”所示现的幻相,所以,凡夫众生、二乘学人、菩萨或佛,对幻相的迷执程度是不一样的,但不管你修行到什么程度,即便是佛,“空性”本身并没有增加,即便是凡夫众生,“空性”本身也没有减少,这就是所谓“不增不减”。

是故,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,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,无眼识界,乃至无意识界,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,无苦集灭道,无智亦无得。

讲了“五蕴皆空”,又讲了“空性”,这就破了“我执”。接下来,要彻底获得自在解脱,《心经》还要破“法执”。尤其是二乘学人,虽然已破“我执”,但又看不破“法执”,总以为有法可学,有道可修,有苦厄可度,有生死可了,有涅槃可证,有佛果可成。

为了接引众生,让众生悟入佛的知见,佛陀发明了很多道理,而这些道理需要借助于法相来说明,诸如“五蕴”、“六根”、“六尘”、“六识”、“十二因缘”、“四谛”等。众生很容易对这些法相产生迷执,把这些法相当作是实有的,因而成为解脱的障碍。

《金刚三昧经》云:“言语道断。”意思是说,佛法并不在言语中,无论言语多么精妙,都是达不到佛法本身的。佛法也不可以用思维、想象、推理所能得到的,这就叫“心行处灭”。

《楞严经》云:“如人以手指月示人,彼人因指,当应看月。若复观指,以为月体,此人岂唯亡失月轮,亦亡其指。”这些法相是妄心分别出来的,顶多把它看作是修行的方便法门,而不是佛法本身。

《金刚经》云:“汝等比丘,知我说法,如筏喻者,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。” 可见,彻底的“空性”,连佛法本身也是“空”,只要能悟入“空性”,就不应该再执着任何知见。

《圆觉经》云:“善男子,知幻即离,不作方便;离幻即觉,亦无渐次。”这就是说,只要观照到一切如幻,当下就远离了,不需要什么法门;远离了诸幻,就是清净觉性,不存在从幻到觉的渐次。

所以,“五蕴”、“六根”、“六尘”、“六识”、“十二因缘”、“四谛”等都是帮助众生悟入“空性”的善巧方便而已,不可执着。而“空性”一尘不染,不立任何法相,不含任何知见。

事实上,佛说法四十九年,历经五时,都是根据众生的不同根性而随缘所说的,并无定法。

金刚经云:“须菩提,于意云何,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?如来有所说法耶?须菩提言:如我解佛所说义,无有定法,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亦无有定法,如来可说。”可以看出,佛为了避免众生执着佛法中的法相,彻底否定了自己有所说法。这似乎不近人情,但这才是真正的了义法。

就“空性”而言,修与不修,修到什么程度,都没有分别。所以,《心经》讲:“无智亦无得”,就是说,般若智慧是“空性”本身具足的,非修而得,修也无得,当然,也无失。

以无所得故,菩提萨埵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心无挂碍;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。

正因为无所得也无所失,菩提萨埵(简称菩萨)就可以依般若大智慧安住于解脱的“空性”境界,没有任何挂碍。

凡夫众生的挂碍无非是生死,而二乘学人的挂碍无非是涅磐。因为患得患失,就会有苦恼而不能解脱。

如果没有了挂碍,也就没有恐怖。众生最大的挂碍就是生死,但如果明白了,生死轮回不过是虚空幻花,并无实在自体可得,那就不再贪恋生,也不再畏惧死,你不再在乎什么,也就不会为其所迫。

说到底,生灭法都是“空性”所显现的幻相,犹如虚空幻花,你迷执它,那就是颠倒梦想,你看破它,那就是究竟涅磐。

三世诸佛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为了证信,《心经》接着告诉你,三世诸佛都是依止“空性”这个般若大智慧,到达解脱的彼岸,证得至高无上的菩提。

四、流通分

故知,般若波罗蜜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无上咒,是无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实不虚。

这一段,观世音菩萨赞叹“般若波罗蜜多”的殊胜功德,说它是不可思议的“大神咒”,是破除颠倒梦想的“大明咒”,是成就究竟涅磐的“无上咒”,是无与伦比的“无等等咒”。

为了让众生起决定信,观世音菩萨再次强调,般若波罗蜜多“能除一切苦,真实不虚”,就是希望大家不要有任何疑虑。

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,即说咒曰:揭谛揭谛,波罗揭谛,波罗僧揭谛,菩提娑婆诃。

观世音菩萨真的很慈悲啊,知道众生累劫累世的业障深重,即便明白了本经所说的“般若空性”道理,也很难真正解脱,所以就说了一个方便法门,那就是咒语。

所谓咒语,它不是来自妄心分别,而是来自真心流露,乃诸佛秘密心印,所以咒语也叫真言。有意思的是,这个咒就叫般若波罗蜜多咒,这就是说,这个咒蕴含到达解脱彼岸的大智慧。

这个咒是梵语,一般不需要翻译,你只要虔诚地念诵就行,虔诚到一定程度,自然与道相交,这就是所谓的道交感应。古人云:信是功德之母。你虔诚地信,并且虔诚地皈依三宝,就会获得救护和加持。

众生只要诚心持诵这个咒,就会受佛法熏陶,日积月累,在潜移默化中,业障就会渐渐消除,“般若波罗蜜多”的殊胜功德就会渐渐开显。众生念诵这个咒,就相当于发心护持《心经》,使它广为流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