离相寂灭分第十四
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
尔时,须菩提闻说是经,深解义趣,涕泪悲泣,而白佛言:希有,世尊,佛说如是甚深经典,我从昔来所得慧眼,未曾得闻如是之经。
这时,须菩提听闻佛的开示,明白了其中的义理,不禁涕泪悲泣,对佛说:希有世尊,您刚才开示了这么深刻的道理,即便我从久远修行所得的慧眼来看,过去也从未听说过像这样的经典。
世尊,若复有人得闻是经,信心清净,即生实相,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。世尊,是实相者,即是非相,是故如来说名实相。世尊,我今得闻如是经典,信解受持不足为难,若当来世后五百岁,其有众生,得闻是经,信解受持,是人即为第一希有。
世尊,如果有人听闻此经,能够生出清净的信心,见到如来实相,可见此人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。世尊,所谓实相,其实也是幻相,如来只是用来言说的。世尊,我现在听闻这样的经典,能立即信解受持,这对我并不难,但如果是五百年之后的末法时期,有众生听闻此经,如果也能立即信解受持,这人就是第一希有的。
何以故?
为什么呢?
此人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。
说明此人无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
所以者何?
为什么这样说呢?
我相,即是非相;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是非相。
我相其实是虚幻的,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也是虚幻的。
何以故?
为什么呢?
离一切诸相,即名诸佛。
远离一切幻相,就称为佛。
佛告须菩提:如是,如是,若复有人,得闻是经,不惊不怖不畏,当知是人,甚为希有。
佛告诉须菩提:是的,是的,如果有人听闻此经后,能够不惊不怖不畏,当知这种人的确是很希有的。
何以故?
为什么呢?
须菩提,如来说第一波罗蜜,即非第一波罗蜜,是名第一波罗蜜。
须菩提,如来所说的第一般若波罗蜜,在实相中并无高低分别,都是虚幻不实的,只是用来言说的名相。
须菩提,忍辱波罗蜜,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,是名忍辱波罗蜜。
须菩提,如来所说的忍辱波罗蜜,其实是虚幻不实的,只是用来言说的名相。
何以故?
为什么呢?
须菩提,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,我于尔时,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。
须菩提,过去世,歌利王曾经割我的身体,那个时候,我已经超越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
何以故?
为什么呢?
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,若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应生嗔恨。
当我的身体被歌利王肢解时,如果我还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我就会生起嗔恨心(,我的身体就无法复原如故)。
须菩提,又念过去于五百世,作忍辱仙人,于尔所世,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。
须菩提,我曾经做过五百世的忍辱仙人,那些时候,我始终无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所以不起嗔恨。
是故,须菩提,菩萨应离一切相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,应生无所住心。若心有住,即为非住。
所以,须菩提,菩萨发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,应当离一切相,既不住于色,也不住于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总之,应无所住而生菩提心。如果心有所住,所住的境界其实是虚妄不实的。
是故佛说,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。须菩提,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,应如是布施。
所以佛说,菩萨发心布施时不应住于色(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)。须菩提,菩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,应无所住而行布施。
如来说一切诸相,即是非相,又说一切众生,即非众生。
如来说一切相都是虚幻的,又说一切众生都是虚幻的。
须菩提,如来是真语者、实语者、如语者、不诳语者、不异语者。
须菩提,如来这么说,才是真实的,如理的,不诳不异的。
须菩提,如来所得法,此法无实无虚。须菩提,若菩萨心住于法,而行布施,如人入暗,即无所见。若菩萨心不住法,而行布施,如人有目,日光明照,见种种色。
须菩提,如来所证得的法,无所谓真实或虚妄。须菩提,如果菩萨住于法而行布施的话,就如人走入黑暗中,什么都看不见。而如果菩萨不住法而行布施,就如人有眼睛,又有日光照明,什么都能看见。
须菩提,当来之世,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能于此经受持读诵,即为如来,以佛智慧,悉知是人,悉见是人,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。
须菩提,未来世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以无所住心来持诵此经,如来以佛的智慧,可以完全确定,这些人都将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