妙法莲华经 第二卷 信解品第四

信解品第四

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

尔时,慧命须菩提、摩诃迦旃延、摩诃迦葉、摩诃目揵连,从佛所闻未曾有法,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,发希有心,欢喜踊跃,即从座起,整衣服,偏袒右肩,右膝著地,一心合掌,曲躬恭敬,瞻仰尊颜而白佛言:我等居僧之首,年并朽迈,自谓已得涅槃,无所堪任,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这时,长老须菩提、摩诃迦旃延、摩诃迦叶、摩诃目犍连听闻佛讲的前所未有的妙法,并亲耳听到佛为舍利弗授记,莫不叹为稀有,他们欢喜踊跃,即从座起,整理好衣服,偏袒右肩,右膝跪地,恭敬合掌,瞻仰着佛的尊颜,对佛说:我们这些人是众僧之首,都已年迈老朽,而且自认为已证涅槃,已经没有什么要追求的,所以就不再求取无上正等正觉。

世尊往昔说法既久,我时在座,身体疲懈,但念空、无相、无作,于菩萨法,游戏神通,净佛国土,成就众生,心不喜乐。所以者何?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,得涅槃证。
世尊过去说法时,我等都在场,时间长了,渐渐松懈,一心只想证得空性和无相无为,而对于行菩萨之道,例如,出入诸国土,自在无碍,庄严净土,成就众生,等等,心里并不喜欢。为什么呢?因为,世尊已经使我们出离三界,证得涅槃解脱。

又今我等,年已朽迈,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不生一念好乐之心。我等今于佛前,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,心甚欢喜,得未曾有。
我们现在都已年迈老朽,对于佛教化大乘菩萨的无上正等正觉,已经生不起好乐之心。但我们今天听到佛为声闻弟子(指舍利弗)授记,心里非常欢喜,这是前所未有的妙法啊。

不谓于今忽然得闻希有之法,深自庆幸,获大善利,无量珍宝,不求自得。
没想到今天能听闻如此稀有之妙法,深感庆幸能获得这么大的利益,无价珍宝,不求自得。
  
世尊,我等今者,乐说譬喻以明斯义。
世尊,我们现在想通过一个譬喻来说明我们的想法。

譬若有人,年既幼稚,舍父逃逝,久住他国,或十、二十至五十岁,年既长大,加复穷困,驰骋四方,以求衣食,渐渐游行,遇向本国。其父先来,求子不得,中止一城,其家大富,财宝无量,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玻瓈珠等,其诸仓库悉皆盈溢,多有僮仆、臣佐、吏民,象马车乘,牛羊无数,出入息利,乃遍他国,商估贾客,亦甚众多。
譬如有一个人,年少无知,舍弃家庭,离开父亲,住到其他国家,长达十年、二十年乃至五十年。后来,年纪大了,加上穷因,只能流落他乡,四处乞食,就这样,渐渐回到了本国。他的父亲到处寻找儿子,一直没有找到,就在某一个城中住下来,渐渐发家致富,财宝无量,金、银、琉璃、珊瑚、琥珀、玻璃、珍珠等珠宝堆满了仓库,另外还有许多仆佣、臣佐、吏民等,以及无数的象马、车乘、牛羊等,生意往来扩张到其他国家,与他做生意的商贾众多。

时贫穷子,游诸聚落,经历国邑,遂到其父所止之城。父母念子,与子离别五十余年,而未曾向人说如此事,但自思惟,心怀悔恨,自念老朽,多有财物,金银珍宝,仓库盈溢,无有子息,一旦终没,财物散失,无所委付。是以殷勤,每忆其子,复作是念:我若得子委付财物,坦然快乐,无复忧虑。
那个贫困潦倒的儿子,走乡串街,游历多个国家和城市,刚好来到其父亲所在的城市。其父母时常想起自己的儿子,与儿子离别五十多年,但从未向别人提起此事,只是在心中默默地思念,心中充满悔恨,自己已经年迈,家中虽有大量的财物,金银珍宝堆满仓库,但没有儿子,一旦命终,财物都将散失,无人继承。所以,他日夜都在想念自己的儿子,心里想:我要是能找到儿子,将所有的财物都交给他,那我就坦然快乐,再也没有忧虑。

世尊,尔时穷子,佣赁展转,遇到父舍,住立门侧,遥见其父,踞师子床,宝机承足,诸婆罗门、刹利、居士皆恭敬围绕,以真珠璎珞价值千万庄严其身,吏民僮仆手执白拂侍立左右,覆以宝帐,垂诸华幡,香水洒地,散众名华,罗列宝物,出内取与,有如是等种种严饰,威德特尊。
世尊,这位穷子一路打工,辗转来到其父的宅院,他站在门外,远远看见其父亲坐在师子床上,脚放在茶几上,婆罗门、刹帝利、居士等恭敬围绕在四周,身上装饰着价值不菲的真珠璎珞,吏民僮仆手持白拂侍立左右,另有宝帐覆盖,花幡悬挂,香水洒地,摆放着各种奇花异草,屋里陈列着许多宝物,每天还有财物的收支,如此排场,表明主人的尊贵。

穷子见父有大力势,即怀恐怖,悔来至此,窃作是念:此或是王,或是王等,非我佣力得物之处,不如往至贫里肆力有地,衣食易得。若久住此,或见逼迫,强使我作。作是念已,疾走而去。
那位穷子看到其父有这么大的气势,心生恐怖,后悔来到这里,心中暗想:这家主人可能是国王,或者是与国王地位差不多的人,这不是适合我打工的地方,不如去贫穷的地方,找一个出力气的活,衣食容易得到。我如果久留此地,被他看到,就可能被他强迫我留下干活。想到这里,那位穷子就疾步离去。

时富长者于师子座,见子便识,心大欢喜,即作是念:我财物库藏,今有所付。我常思念此子,无由见之,而忽自来,甚适我愿。我虽年朽,犹故贪惜。
这时,那位富贵的长者在师子座上认出了自己的儿子,心里十分欢喜,心想:我的财物库藏终于有人可以托付了,过去,我日夜思念儿子,一直没能见上,而今天他自己走上门来,这正是我盼望的。我虽然已经年迈,但依然贪爱财产。

即遣傍人急追将还,尔时使者疾走往捉,穷子惊愕称怨大唤:我不相犯,何为见捉?
于是,他急忙派人将儿子追回,派去的人一路疾走去抓穷子,穷子惊愕,大声叫唤:我并没有犯你,你为何要抓我呢?

使者执之愈急,强牵将还。于时,穷子自念:无罪而被囚执,此必定死。
那派去的人不理会他的叫唤,越抓越紧,强拉着将他抓回。这时,穷子暗想:自己无罪却被抓捕,看来死定了。

转更惶怖,闷绝躄地。
想到这里,他更加惶恐,吓得晕倒在地。

父遥见之,而语使言:不须此人,勿强将来,以冷水洒面,令得醒悟,莫复与语。
父亲在远处看到,就对派去的人说:我不需要此人了,不要强行拉过来,用冷水浇他的脸,让他醒过来,不要跟他说话。

所以者何?父知其子志意下劣,自知豪贵,为子所难。审知是子,而以方便不语他人云是我子。
为什么呢?父亲知道自己的儿子志向低劣,只想打工为生,而想让儿子继承富豪的家产,他是很难适应的。经过审慎的分析,他决定暂时不告诉别人这是他的儿子。

使者语之:我今放汝,随意所趣。
派去的人对穷子说:我现在放你走,你想去哪儿就去哪儿。

穷子欢喜,得未曾有,从地而起,往至贫里以求衣食。
穷子一听,感到惊喜,于是,从地上站起来,走到贫穷的地方去打工了。

尔时,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,密遣二人形色憔悴无威德者:汝可诣彼,徐语穷子:此有作处,倍与汝值。穷子若许,将来使作,若言欲何所作,便可语之,雇汝除粪,我等二人亦共汝作。
那时,长者为了诱引其儿子回家,想出了一个权宜方便的办法,他派两个形色憔悴、无威德气势的人,让他们去跟穷子说:这里有活干,可付双倍报酬,穷子如果同意,就将他带来,如果问具体干什么活,就说雇你扫粪,我们二人同你一起干活。

时二使人即求穷子,既已得之,具陈上事。尔时,穷子先取其价,寻与除粪。
于是,这两人去找穷子,找到后,对穷子复述了长者的话。穷子听了,对工钱很满意,就与二人一起扫粪。

其父见子,愍而怪之。又以他日于窗牖中,遥见子身羸瘦憔悴,粪土尘坌,污秽不净,即脱璎珞细软上服严饰之具,更著粗弊垢腻之衣,尘土坌身,右手执持除粪之器,状有所畏,语诸作人:汝等勤作,勿得懈息。
其父看见儿子在扫粪,既心疼又责怪。有一天,父亲从窗户看见儿子消瘦憔悴,满身粪土,污秽不净,便脱去璎珞装饰的好衣服,改穿破旧脏垢的衣服,右手拿着扫粪的器具,装出一副畏畏缩缩的样子,对扫粪人说:你们干活要勤快点,不要懈怠。

以方便故得近其子,后复告言:咄,男子,汝常此作,勿复余去,当加汝价。诸有所须盆器、米面、盐醋之属,莫自疑难,亦有老弊使人,须者相给,好自安意。我如汝父,勿复忧虑。所以者何?我年老大,而汝少壮,汝常作时,无有欺怠、瞋恨、怨言,都不见汝有此诸恶如余作人。自今已后,如所生子。即时长者,更与作字,名之为儿。
通过这种办法接近儿子后,又对儿子说:哎,这男子,你就在这里干活吧,不要再去别的地方,我可以加你的工钱。以后,你需要的盆器、米面、盐醋等东西都无须担心,我会让人送给你的,需要多少就给多少,你就放心。你可以把我当成你的父亲,不要再有什么忧虑。为什么呢?我年纪很大了,而你还年轻力壮,我观察你平常干活时,从未有过欺怠、嗔恨和怨言等劣行,与其他干活的人不一样。从今以后,你就相当于我亲生儿子。于是,长者直接称呼他为儿。

尔时,穷子虽欣此遇,犹故自谓客作贱人。由是之故,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。过是已后,心相体信,入出无难,然其所止,犹在本处。
穷子虽然遇到这样的好事,但仍然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打工的下人。所以,在二十年当中,他一直干着扫粪的活。很长时间后,穷子渐渐对自己的新身份有了信心,出入自在,只不过,他所干的还是原来的活,没有变化。

世尊,尔时长者有疾,自知将死不久,语穷子言:我今多有金银珍宝,仓库盈溢,其中多少,所应取与,汝悉知之。我心如是,当体此意。所以者何?今我与汝便为不异,宜加用心,无令漏失。
世尊,有一天长者忽然生病,自知死期不远,便对穷子说:我现在拥有大量的金银珍宝,堆满仓库,其中有多少财物,需要拿出多少来开支,你都清楚。我的意思,你应当明白。为什么呢?现在,我与你就是一家人,你要更加用心,不要使财产漏失。

尔时,穷子即受教敕,领知众物,金银珍宝及诸库藏,而无悕取一餐之意,然其所止,故在本处,下劣之心,亦未能舍。
穷子领受了父亲的遗言,开始管理各种财物和各个仓库,这时,他已没有谋取一餐之意,不过,他仍然住在下人住的地方,下劣之心并没有舍去。

复经少时,父知子意渐已通泰,成就大志,自鄙先心。
又经过一段时间,父亲知道儿子渐渐通泰自若,已有远大志向,对过去的下劣之心业已反省。

临欲终时,而命其子并会亲族、国王、大臣、刹利、居士,皆悉已集,即自宣言:诸君当知,此是我子,我之所生。于某城中舍吾逃走,伶俜辛苦五十余年,其本字某,我名某甲。昔在本城怀忧推觅,忽于此间遇会得之。此实我子,我实其父。今我所有一切财物,皆是子有,先所出内,是子所知。
这位长者临终时,将自己的儿子以及亲族、国王、大臣、刹帝利、居士等都召集过来,向他们宣布说:诸君应当知道,这是我的儿子,是我亲生的儿子。当年,他曾在某城中舍我逃走,在外流浪五十余年,他原叫某某,而我名叫某甲。过去,我曾在本城四下寻找,没想到忽然在此相遇。他确实是我儿子,我确实是他父亲。现在,我所有的财物都归儿子所有,家中的各项收支,儿子也都知道。

世尊,是时穷子闻父此言,即大欢喜,得未曾有,而作是念:我本无心有所希求,今此宝藏自然而至。
世尊,此时,穷子一听其父的遗言,喜出望外,心中暗想:我本无心希求富贵,没想到一下子得到这么多财物。

世尊,大富长者则是如来,我等皆似佛子,如来常说我等为子。世尊,我等以三苦故,于生死中受诸热恼,迷惑无知,乐著小法。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诸法戏论之粪,我等于中勤加精进,得至涅槃,一日之价,既得此已,心大欢喜,自以为足,而便自谓,于佛法中,勤精进故,所得弘多。
世尊,那位大富长者就是如来,而我等都是佛的儿子,如来也常说众生为子。世尊,由于我们受三苦所迫,在生生死死的轮回中,常受诸火所恼,使我们迷惑无知,乐小法而舍大法。今天,世尊令我们认识到,以前所学小法不过是戏论,犹如粪便,我们于此小法中勤勉精进,所证得的小法涅槃,不过是大法涅槃的万万分之一,而我们得到这种小法涅槃后,满心欢喜,自以为已经达到究竟,自称于佛法中因为精进而获得很多。

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,乐于小法,便见纵舍,不为分别,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。
其实,世尊早就知道我们像穷子一样,志求低劣,乐于小法,所以,佛先以方便之法,纵容我们继续习小乘而舍大乘,也不许诺我们将获如来知见宝藏。

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,我等从佛得涅槃,一日之价,以为大得,于此大乘,无有志求。我等又因,如来智慧,为诸菩萨开示演说,而自于此无有志愿。
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,我们跟随佛修行,证得小法涅槃,不过大法涅槃的万万分之一,却以为已得大果,所以,对大乘之法不再志求。另外,如来以佛的智慧为诸菩萨开示演说大法,可我们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听闻大法。

所以者何?佛知我等心乐小法,以方便力随我等说,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。
为什么呢?佛知道我们乐于小法,所以,通过方便力,随顺我们的根器而说法,我们不知道自己也是佛的儿子。
  
今我等方知,世尊于佛智慧无所吝惜。所以者何?我等昔来真是佛子,而但乐小法。若我等有乐大之心,佛则为我说大乘法,于此经中唯说一乘。而昔于菩萨前毁呰声闻乐小法者,然佛实以大乘教化。是故我等说,本无心有所悕求,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,如佛子所应得者,皆已得之。
今天,我们才知道,世尊对于施舍佛智是毫不吝惜的。为什么呢?我们一直以来都是佛的儿子,只不过乐于小法。如果我们有乐大法之心,佛就会为我们说大乘法,即唯一佛乘。过去佛曾经在诸菩萨前诃责声闻小乘者,其实,佛最终都会以大乘之法来教化。所以说,我们虽然原本无心希求无上佛道,但今日法会上,法王的大宝不求自至,作为佛的儿子,应该得到的,今天都已得到了。

尔时,摩诃迦叶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
这时,摩诃迦叶想要重宣此义,便说偈颂说:

我等今日,闻佛音教,
欢喜踊跃,得未曾有。
佛说声闻,当得作佛,
无上宝聚,不求自得。
我等今天听闻佛的法音,无不欢喜踊跃,叹为稀有。佛今天说,声闻弟子将来也会作佛,让我们喜出望外,因为无上大法,不求自得。

譬如童子,幼稚无识,
舍父逃逝,远到他土,
周流诸国,五十余年。
譬如有一童子,年幼无知,舍父而远走他乡,漂泊诸国,五十余年。

其父忧念,四方推求,
求之既疲,顿止一城,
造立舍宅,五欲自娱。
其家巨富,多诸金银,
砗磲玛瑙,真珠琉璃,
象马牛羊,辇舆车乘,
田业僮仆,人民众多,
出入息利,乃遍他国,
商估贾人,无处不有。
千万亿众,围绕恭敬,
常为王者,之所爱念,
群臣豪族,皆共宗重,
以诸缘故,往来者众。
豪富如是,有大力势。
其父忧伤思念,四处寻找,但一直没能找到,于是,就在某一城定居下来,建造舍宅,过着凡夫俗子的生活。渐渐地发家致富,拥有大量的金银、砗磲、玛瑙、珍珠、琉璃,以及象、马、牛、羊,还有各种车乘和田产、仆佣,生意往来遍布他国,与他做生意的商贾无处不有。千万亿人恭敬围绕,并经常受国王的护念,被群臣和豪族一致尊重,因此,每天出入宅舍的人很多。他就是这样有钱有势。

而年朽迈,益忧念子,
夙夜惟念,死时将至,
痴子舍我,五十余年,
库藏诸物,当如之何?
可是,随着年纪越来越老迈,他越来越思念自己的儿子,他日日夜夜都在想:我离死不远了,但我的儿子离开我已经五十余年了,我的大量财物托付给谁呢?

尔时穷子,求索衣食,
从邑至邑,从国至国,
或有所得,或无所得,
饥饿羸瘦,体生疮癣,
渐次经历,到父住城,
佣赁展转,遂至父舍。
这时,那位穷子流浪他乡,求衣乞食,走过无数州县和国土,有时有所得,有时无所得,经常食不果腹,身体消瘦,长满疮癣,就这样,四处漂泊,有一天来到其父居住的城市,他为了打工谋生,辗转来到其父的舍宅。

尔时长者,于其门内,
施大宝帐,处师子座,
眷属围绕,诸人侍卫,
或有计算,金银宝物,
出内财产,注记券疏。
那时,长者正在屋里,门内挂着大宝帐,坐在师子座上,眷属环绕,仆佣伺候,有的人在统计金银宝物,并对出入的财产进行登记注册等。

穷子见父,豪贵尊严,
谓是国王,若是王等,
惊怖自怪,何故至此,
覆自念言,我若久住,
或见逼迫,强驱使作。
思惟是已,驰走而去,
借问贫里,欲往佣作。
穷子看见这所宅舍如此豪贵尊严,以为是国王或者与国王相当的人,他感到惊慌恐惧,自责为何来到这个地方,心里想:我如果长时间呆在这里,就有可能被他们逼迫,强迫我为他们干活。想到这里,他拔脚就跑,并打听哪里有贫穷的地方,想去那里打工。

长者是时,在师子座,
遥见其子,默而识之,
即敕使者,追捉将来。
这时,长者在师子座在远远看见他的儿子,一眼认出,他立即命令手下的人将儿子追回。

穷子惊唤,迷闷躄地,
是人执我,必当见杀,
何用衣食,使我至此?
穷子被人抓捕,吓得惊叫,晕倒在地,暗想:此人来抓我,必定是要杀我,我咋为了吃口饭偏偏来到这个地方呢?

长者知子,愚痴狭劣,
不信我言,不信是父,
即以方便,更遣余人,
眇目矬陋,无威德者,
汝可语之,云当相雇,
除诸粪秽,倍与汝价。
穷子闻之,欢喜随来,
为除粪秽,净诸房舍。
那位长者知道自己的儿子愚痴狭劣,不相信长者的话,也不相信长者是他的父亲,所以,他采用权宜之法,派几个残疾、矮小、丑陋、看上去无威德的人,让他们传话给穷子,愿意雇他扫粪,工钱加倍。穷子一听,就欢喜地回来了,从此,就做扫粪、打扫房舍的工作。

长者于牖,常见其子,
念子愚劣,乐为鄙事。
于是长者,著弊垢衣,
执除粪器,往到子所,
方便附近,语令勤作,
既益汝价,并涂足油,
饮食充足,荐席厚暖。
如是苦言,汝当勤作。
又以软语:若如我子。
有一天,长者从窗户中看见自己的儿子,心想,自己的儿子真是愚劣,竟然喜欢干这种粗鄙的事情。于是,长者换上破旧的衣服,手里拿着扫粪的器具,来到儿子干活的地方,用这种方式接近儿子后,他先是勉励儿子要好好干,并许诺增加工钱,另外,需要什么饮食、床席、被褥等,应有尽有。长者通过这种方式,让儿子留下来专心工作。然后,长者又以柔软的语气告慰他,你以后就如同我的儿子。

长者有智,渐令入出,
经二十年,执作家事,
示其金银,真珠玻瓈,
诸物出入,皆使令知。
犹处门外,止宿草庵,
自念贫事,我无此物。
长者通过这种方便智慧,逐渐引导儿子在家里自由出入,经过二十年的适应,长者想让儿子开始执掌家事,就将家里的金银、珍珠、玻璃等各种财物的收支情况都让儿子知道。不过,儿子并不知道父亲用心,他仍然把自己当作下人,一直住在草庵里,心中只盘算一些穷人的事情,不认为这些财物就是自己的。

父知子心,渐已广大,
欲与财物,即聚亲族,
国王大臣,刹利居士,
于此大众,说是我子,
舍我他行,经五十岁。
自见子来,已二十年。
昔于某城,而失是子,
周行求索,遂来至此。
凡我所有,舍宅人民,
悉以付之,恣其所用。
父亲知道,儿子的心量已经渐渐扩大,就准备将财物托付给他。于是,他将亲族、国王、大臣、刹利、居士等召集到一起,对他们宣布说:这是我的亲生儿子,过去他离我而去,长达五十年,后来,他又回到家,迄今已二十年。当年我在某城丢失了儿子,后来我到处寻找,从而在此定居。现在,我要将所有的舍宅、佣仆全部托付给他,供其使用。

子念昔贫,志意下劣,
今于父所,大获珍宝,
并及舍宅,一切财物,
甚大欢喜,得未曾有。
儿子心里想的本来是往昔贫穷而下劣的生活,今天突然从父亲这里获得了大量的珍宝以及舍宅,还有各种财物,非常欢喜,叹为稀有。

佛亦如是,知我乐小,
未曾说言,汝等作佛,
而说我等,得诸无漏,
成就小乘,声闻弟子,
佛敕我等,说最上道,
修习此者,当得成佛。
佛同那位长者一样,知道我们乐于小法,所以,一直未说我们也可作佛,而是等我们断诸烦恼,从而成为小乘的声闻弟子,这才为我们宣说至高无上的佛道,并说修这种无上道者,都可作佛。

我承佛教,为大菩萨,
以诸因缘,种种譬喻,
若干言辞,说无上道。
诸佛子等,从我闻法,
日夜思惟,精勤修习,
是时诸佛,即授其记,
汝于来世,当得作佛。
承蒙佛的教化,我们从声闻弟子变成大菩萨,再以种种因缘、譬喻和言辞,为众生说无上佛道。佛弟了们从我们这里听闻佛法后,日夜思维,精勤修习,未来世的诸佛将为他们授记:你于未来世,当可作佛。

一切诸佛,秘藏之法,
但为菩萨,演其实事,
而不为我,说斯真要。
一切诸佛的秘藏之法,只为大菩萨敷演,而不为我们这些二乘人说佛法中最紧要的部分。

如彼穷子,得近其父,
虽知诸物,心不希取。
就像那位穷子,虽然回到了父亲身边,虽然知道有这么多财物,但他心中并不希取。

我等虽说,佛法宝藏,
自无志愿,亦复如是。
我等二乘人虽然知道佛法宝藏无比丰富,但我们并不志求,这与那位穷子是一样的。

我等内灭,自谓为足,
唯了此事,更无余事。
我等若闻,净佛国土,
教化众生,都无欣乐。
我等入于小乘涅槃,就自以为修到究竟,只想尽快了结此事,不再想其他的事情。我们即使听到菩萨庄严佛土、教化众生等大乘行为,也不感到喜悦。

所以者何?一切诸法,
皆悉空寂,无生无灭,
无大无小,无漏无为,
如是思惟,不生喜乐。
为什么呢?我们过去一直认为,诸法空寂,无生无灭,无大无小,无漏无为,正是因为这样,我们对菩萨的大乘行为并不喜爱。

我等长夜,于佛智慧,
无贪无著,无复志愿,
而自于法,谓是究竟。
我们在长期的修行过程中,对于佛的至高智慧,从未有贪求,对于菩萨的大乘,也没有志求,我们自认为对于佛法已经修到究竟。

我等长夜,修习空法,
得脱三界,苦恼之患,
住最后身,有余涅槃。
所以,我们在生死轮回中苦修空法,力求脱离三界,免受苦恼之患,现在,这是我们留驻世间的最后一身,即将证入有余涅槃。

佛所教化,得道不虚,
则为已得,报佛之恩。
我等虽为,诸佛子等,
说菩萨法,以求佛道,
而于是法,永无愿乐。
在佛的教化下,我们证得涅槃,就认为这是真实不虚的法,我们证到涅槃,就是对佛恩的报答。我们虽然也是佛弟子,但听闻佛为菩萨说大乘法,以求证至高无上的佛道,我们其实并不希求。

导师见舍,观我心故,
初不劝进,说有实利。
如富长者,知子志劣,
以方便力,柔伏其心,
然后乃付,一切财物。
导师知道我们的心量还不够大,所以先不劝我们修行大法,只说有实际好处的小乘之法。就像那位富裕的长者,知道儿子志求低劣,所以先以方便之法安抚其心,然后再把财物托付给他。

佛亦如是,现希有事,
知乐小者,以方便力,
调伏其心,乃教大智。
佛也是如此,他为了向我们示现殊胜的妙法,但考虑到我们是根器下劣的人,只乐于小法,所以,先以方便法门来调伏我们的心,然后才教我们佛的大智。

我等今日,得未曾有,
非先所望,而今自得,
如彼穷子,得无量宝。
我们今天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妙法,其实这并不是我们之前所希求的,可现在不求自得,就像那穷子得到无量财宝一样。

世尊我今,得道得果,
于无漏法,得清净眼。
我等长夜,持佛净戒,
始于今日,得其果报。
法王法中,久修梵行,
今得无漏,无上大果。
我等今者,真是声闻,
以佛道声,令一切闻。
我等今者,真阿罗汉,
于诸世间,天人魔梵,
普于其中,应受供养。
世尊,我们今天得到了无上的佛道和圣果,在这个无漏的妙法中,得到了清净眼。过去,我们在长期的修行中严守净戒,今天终于获得果报。我们在法王的法中久修梵行,今天终于得到无漏的大果。我们今天才是真正的声闻弟子,即以佛说法声,令一切众生闻。我们今天才是真正的阿罗汉,于诸世间,受天、人、魔、梵供养。

世尊大恩,以希有事,
怜愍教化,利益我等,
无量亿劫,谁能报者?
世尊大恩,以稀有的妙法来教化我们,利益我们,佛的大恩,即使无量亿劫,有谁能报?

手足供给,头顶礼敬,
一切供养,皆不能报。
以手足布施,头顶礼敬,一切供养,也不能报。

若以顶戴,两肩荷负,
于恒沙劫,尽心恭敬,
又以美膳,无量宝衣,
及诸卧具,种种汤药,
牛头栴檀,及诸珍宝,
以起塔庙,宝衣布地,
如斯等事,以用供养,
于恒沙劫,亦不能报。
头顶肩扛,在恒河沙劫,尽心恭敬于佛,又以美味佳膳、无量宝衣、各种卧具、种种汤药来供养,或者以牛头栴檀和各种珍宝来建立塔庙,并以宝衣铺地,上述种种供养,即使长达恒河沙劫,也不能报。

诸佛希有,无量无边,
不可思议,大神通力,
无漏无为,诸法之王,
能为下劣,忍于斯事,
取相凡夫,随宜为说。
诸佛的智慧稀有难得,无量无边,不可思议,具大神通力,无漏无为,是诸法之王,但对于下劣根器的众生,能够暂时不讲无上道法,而是根据凡夫贪着于相的特点随宜说法。

诸佛于法,得最自在,
知诸众生,种种欲乐,
及其志力,随所堪任,
以无量喻,而为说法。
随诸众生,宿世善根,
又知成熟,未成熟者,
种种筹量,分别知已,
于一乘道,随宜说三。
诸佛对于佛法已经通达无碍,诸佛也知道众生的种种欲乐及其志求优劣,进而根据众生所能接受的程度,以无量的譬喻,为众生宣说相应的佛法。诸佛观察众生的宿根,知道哪些善根业已成熟,哪些善根尚未成熟,然后根据不同情况,分别施予不同的法,这就是为什么诸佛于唯一佛乘中随宜说三乘法的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