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萨品第四
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
于是佛告弥勒菩萨:汝行诣维摩诘问疾。
于是,佛对弥勒菩萨说:你去看望维摩诘,代我探视。
弥勒白佛言:世尊,我不堪任诣彼问疾。所以者何?忆念我昔,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,说不退转地之行。
弥勒对佛说:世尊,我承担不了探视的任务,为什么呢?有一天,我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说法,说的是怎样修不退转地。
时维摩诘来谓我言:弥勒,世尊授仁者记,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为用何生得受记乎?过去耶?未来耶?现在耶?若过去生,过去生已灭;若未来生,未来生未至;若现在生,现在生无住。
这时,维摩诘对我说:弥勒,世尊曾经为你授记,尽此一生后将证得无上正等正觉,那我问你,你的哪一生得到佛授记呢?是过去生?是未来生?是现在生?如果是过去生,过去生已灭;如果是未来生,未来生还没有来;如果是现在生,现在生是刹那不住的。
如佛所说,比丘,汝今实时亦生亦老亦灭,若以无生得受记者,无生即是正位,于正位中,亦无受记,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佛曾经说过,比丘,你的生、老、灭,其实都在当下一念(剎那),所谓过去生、现在生、未来生都是妄念分别,明白了这个道理,才能真正得到佛的授记,无生法忍,才是学佛的究竟果位,到了无生法忍的境界,就无所谓授记,也无所谓得到无上正等正觉。
云何弥勒受一生记乎?为从如生得受记耶?为从如灭得受记耶?若以如生得受记者,如无有生。若以如灭得受记者,如无有灭。一切众生皆如也,一切法亦如也,众圣贤亦如也,至于弥勒亦如也。
弥勒你得到佛的授记,下一生将证无上正等正觉,请问,这个授记是从如性中生而来,还是从如性中灭而来呢?如果是从如性中生而来,真如本性中无有生;如果是从如性中灭而来,真如本性无有灭。所谓众生,其实是真如的示现,所谓诸法,也是真如的示现,所谓贤圣,也是真如的示现,至于弥勒菩萨你,也是真如的示现。
若弥勒得受记者,一切众生亦应受记。所以者何?夫如者,不二不异,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,一切众生皆亦应得。所以者何?一切众生,即菩提相。若弥勒得灭度者,一切众生亦当灭度。所以者何?诸佛知一切众生,毕竟寂灭,即涅槃相,不复更灭。
如果弥勒你得到授记,一切众生也应该得到授记。为什么呢?所谓如者,其性不二不异,无有差别,所以,如果弥勒你证悟了无上正等正觉,一切众生也都能证悟无上正等正觉。为什么呢?一切众生,都具有菩提德相。如果弥勒你入于涅槃,一切众生也能入于涅槃。为什么呢?诸佛知道,一切众生都是真如示现,本来就是寂灭的,始终不离涅槃,不需要刻意入于涅槃。
是故,弥勒,无以此法诱诸天子,实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亦无退者。弥勒,当令此诸天子,舍于分别菩提之见。所以者何?菩提者,不可以身得,不可以心得。
所以,弥勒,你不要以所谓的不退转地之行来引诱诸天子,于实相上,无发无上正等正觉心者,也就没有所谓退转者。弥勒,你应当让诸天子舍弃对菩提的妄念分别。为什么呢?所谓菩提,当下即是,无需以身求得,也无需以心求得。
寂灭是菩提,灭诸相故。不观是菩提,离诸缘故。不行是菩提,无忆念故。断是菩提,舍诸见故。离是菩提,离诸妄想故。障是菩提,障诸愿故。不入是菩提,无贪着故。
寂灭即是菩提,自性本无生灭。不观即是菩提,自性非因缘法。不行即是菩提,自性无意念迁流。断惑即是菩提,自性本自清净,任何见地都是多余的。远离即是菩提,离诸妄想就是清净。魔障即是菩提,有愿有求仍然是妄想。不入一切法即是菩提,即使贪着善法也是妄想。
顺是菩提,顺于如故。住是菩提,住法性故。至是菩提,至实际故。不二是菩提,离意法故。等是菩提,等虚空故。无为是菩提,无生住灭故。知是菩提,了众生心行故。
随顺即是菩提,一切法皆出于如性。安住即是菩提,住于法性,则如如不动。从烦恼到涅槃即是菩提,涅槃是本来面目。不二即是菩提,自性离于意法的对待;平等即是菩提,一切法如同虚空,无同无异。生、住、异、灭是有为法,无为即是菩提。了知众生心行,必须具根本智,根本智即是菩提。
不会是菩提,诸入不会故。不合是菩提,离烦恼习故。无处是菩提,无形色故。假名是菩提,名字空故。如化是菩提,无取舍故。无乱是菩提,常自静故。善寂是菩提,性清净故。无取是菩提,离攀缘故。无异是菩提,诸法等故。无比是菩提,无可喻故。微妙是菩提,诸法难知故。
诸入不会,则受心不起,不会即是菩提。根不合尘,则远离烦恼,不合即是菩提。菩提不在处所,自性没有形色;认识到各种名相只是用来言说的,并无实义,不迷执这些假名即是菩提。修行如幻即是菩提,清净自性中无所谓取,无所谓舍。见诸法不作乱想即是菩提,自性本来清净。不取寂静相即是菩提,自性恒常清净。不执取即是菩提,因为十二因缘就断了。无差别相即是菩提,因为法法平等。真正的菩提,是譬喻无法描述的。微妙即是菩提,因为一切诸法不可思议,难信难解。
世尊,维摩诘说是法时,二百天子,得无生法忍,故我不任诣彼问疾。
世尊,维摩诘说法时,二百天子得无生法忍,所以我承担不了探视的任务。
佛告光严童子:汝行诣维摩诘问疾。
佛对光严童子说:你去看望维摩诘,代我探视。
光严白佛言:世尊,我不堪任诣彼问疾。所以者何?忆念我昔,出毗耶离大城,时维摩诘方入城,我即为作礼而问言:居士从何所来?
光严对佛说:世尊,我承担不了探视的任务,为什么呢?有一天,我出毗耶离大城,维摩诘刚好要进城,我向他行礼然后问:居士有何而来?
答我言:吾从道场来。
维摩诘回答说:我从道场来。
我问:道场者何所是?
我问:什么是道场?
答曰:直心是道场,无虚假故。发行是道场,能办事故。深心是道场,增益功德故。菩提心是道场,无错谬故。
维摩诘回答说:直心即是道场,于因地发心清净,这才是真实的。修一切善行即是道场,而不是止于理。深心即是道场,无处不在积功累德。菩提心即是道场,以饶益众生为出发点,身口意不会有错。
布施是道场,不望报故。持戒是道场,得愿具故。忍辱是道场,于诸众生心无碍故。精进是道场,不懈退故。禅定是道场,心调柔故。智慧是道场,现见诸法故。
布施即是道场,不求回报才是在积累大福报。持戒即是道场,持戒清净,才能随顺世间,度化众生的愿心得以成就。忍辱即是道场,心地柔软,度化各种众生就没有障碍。精进即是道场,随时随地都在用功。禅定即是道场,只要不坚执妄想,就是在调伏内心。智慧即是道场,一切法都不离自性。
慈是道场,等众生故。悲是道场,忍疲苦故。喜是道场,悦乐法故。舍是道场,憎爱断故。
慈心即是道场,能看待一切众生平等,与诸佛无异。悲心即是道场,大悲者为度化众生不怕辛苦疲劳。喜心即是道场,安住于法乐中,道心与日俱增。舍心即是道场,把所有的憎爱舍掉,这才是真正解脱。
神通是道场,成就六通故。解脱是道场,能背舍故。方便是道场,教化众生故。四摄是道场,摄众生故。
神通即是道场,能成就六通,就是回归自性。解脱即是道场,不再被境界所转,救度众生就能自在无碍。方便即是道场,针对不同根器的众生能随宜施教,众生才乐于接受。四摄即是道场,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,都是出于饶益众生的发心。
多闻是道场,如闻行故。伏心是道场,正观诸法故。三十七品是道场,舍有为法故。四谛是道场,不诳世间故。缘起是道场,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。
多闻即是道场,如闻所行,才能与法相应。伏心即是道场,降伏了妄心,则智慧显发。三十七品即是道场,把三十七道品(有为法)修到极致,就是无为法。四谛即是道场,看明白世间皆苦,才有出离心。缘起即是道场,缘起性空,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。
诸烦恼是道场,知如实故。众生是道场,知无我故。一切法是道场,知诸法空故。降魔是道场,不倾动故。三界是道场,无所趣故。师子吼是道场,无所畏故。力无畏不共法是道场,无诸过故。三明是道场,无余碍故。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,成就一切智故。
烦恼即是道场,烦恼与菩提是一体两面,不必刻意断除。众生即是道场,离开了众生,则所谓的修行没有意义。一切法即是道场,不管善法、恶法,自性本空。降魔即是道场,所谓魔,不过是自己的妄想,如果不动念,则没有魔可言。三界即是道场,只要心得自在,无所谓身在何界。师子吼即是道场,如实说法,则无所畏惧。十力、四无畏、十八种不共法即是道场,这些唯有佛才能成就,远离了种种过患。三明即是道场,得了漏尽明、天眼明、宿命明,度化众生再也没有障碍。一念知一切法即是道场,大彻大悟,就能成就一切种智。
如是,善男子,菩萨若应诸波罗蜜,教化众生,诸有所作,举足下足,当知皆从道场来,住于佛法矣。
你明白了这些道理,善男子,菩萨应当依六波罗蜜来教化众生,所作所为,举手投足,无一不在道场,无一不是佛法。
说是法时,五百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故我不任诣彼问疾。
维摩诘说法时,在场的五百天人都发无上正等正觉心,所以,我承担不了探视的任务。
佛告持世菩萨:汝行诣维摩诘问疾。
佛对持世菩萨说:你去看望维摩诘,代我探视。
持世白佛言:世尊,我不堪任诣彼问疾。所以者何?忆念我昔,住于静室,时魔波旬,从万二千天女,状如帝释,鼓乐弦歌,来诣我所,与其眷属,稽首我足,合掌恭敬,于一面立。
持世菩萨对佛说:我承担不了探视的任务。为什么呢?有一天,我在静室休息,这时,魔王波旬带了一万二千天女,变成帝释的样子,鼓乐齐鸣,来到我的住所,然后,波旬以及天女向我稽首,合掌恭敬,站立一旁。
我意谓是帝释,而语之言:善来,憍尸迦,虽福应有,不当自恣。当观五欲无常,以求善本,于身、命、财,而修坚法。
我以为是帝释,对他说:憍尸迦,你来得正好,你虽然福报很大,但不要过于放纵自己,而应当观五欲无常,求得究竟的福报,身、命、财都是容易败坏的,你要修坚固的法。
即语我言:正士,受是万二千天女,可备扫洒。
波旬说:菩萨,请接受这一万二千天女,她们可以帮你扫地洒水。
我言:憍尸迦,无以此非法之物,要我沙门释子,此非我宜。
我说:憍尸迦,请不要用这些有违佛法的东西来诱惑我这个沙门弟子,这不是我该接受的。
所言未讫,时维摩诘来谓我言:非帝释也,是为魔来,娆固汝耳。
我的话还没讲完,维摩诘对我说:这不是帝释,而是魔王,是来扰乱你的。
即语魔言:是诸女等,可以与我,如我应受。
维摩诘随即对魔王说:这些天女,可以送给我,我可以接受。
魔即惊惧,念维摩诘,将无恼我,欲隐形去,而不能隐,尽其神力,亦不得去。
魔王听到了,感到惊惧,担心维摩诘要为难他,就想隐去,却无法隐去,把各种神通使出来,仍然无法逃逸。
即闻空中声曰:波旬,以女与之,乃可得去。
这时,空中传来声音说:波旬,你把一万二千天女给他,你才能隐去。
魔以畏故,俛仰而与。
魔王因为害怕,只好不情愿地把天女送给了维摩诘。
尔时,维摩诘语诸女言:魔以汝等与我,今汝皆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
这时,维摩诘对诸天女说:魔王将你们送给我,现在你们都应当发无上正等正觉心。
即随所应而为说法,令发道意。复言:汝等已发道意,有法乐可以自娱,不应复乐五欲乐也。
接着,维摩诘当即为诸天女对机说法,使天女发菩提道心。然后又说:你们既然已经发了菩提道心,就应该享受清净的法乐,而不要享受世间的五欲之乐。
天女即问:何谓法乐?
天女问:何为法乐?
答言:乐常信佛,乐欲听法,乐供养众,乐离五欲,乐观五阴如怨贼,乐观四大如毒蛇,乐观内入如空聚,乐随护道意,乐饶益众生,乐敬养师,乐广行施,乐坚持戒,乐忍辱柔和,乐勤集善根,乐禅定不乱,乐离垢明慧,乐广菩提心。乐降伏众魔,乐断诸烦恼,乐净佛国土,乐成就相好故,修诸功德,乐庄严道场,乐闻深法不畏,乐三脱门,不乐非时,乐近同学,乐于非同学中,心无罣碍,乐将护恶知识,乐亲近善知识,乐心喜清净,乐修无量道品之法,是为菩萨法乐。
维摩诘回答说:乐于信佛,乐于听法,乐于供养大众,乐于远离五欲,乐于观五蕴如怨贼,乐于观四大如毒蛇,乐于观内入如空聚,乐于护持道心,乐于饶益众生,乐于恭敬供养上师,乐于广行布施,乐于持戒,乐于忍辱心地柔和,乐于积累善根,乐于禅定不乱,乐于远离垢病开发智慧,乐于广发菩提心,乐于降伏众魔,乐于断诸烦恼,乐于取佛净土,乐于成就相好庄严,乐于积功累德,乐于庄严道场,乐于听闻高深的佛法而不畏惧,乐于三解脱法门,不乐于非究竟的快乐,乐于亲近同道者,对于非同道者也能和睦相处而无障碍,乐于护持恶知识,乐于亲近善知识,乐于安住在清净境界,乐于修无量道品之法,以上就是菩萨境界的法乐。
于是波旬告诸女言:我欲与汝俱还天宫。
于是,波旬对诸天女说:我想要带你们一起回天宫。
诸女言:以我等与此居士,有法乐,我等甚乐,不复乐五欲乐也。
诸天女说:我们现在与维摩诘居士在一起,得到了法乐,非常高兴,不再想要世间的五欲之乐。
魔言:居士,可舍此女,一切所有施于彼者,是为菩萨。
波旬对维摩诘说:居士,你最好舍弃这些天女,把一切布施给别人,才是菩萨。
维摩诘言:我已舍矣,汝便将去,令一切众生得法愿具足。
维摩诘说:我已经舍弃了,你可以将她们带走,(作为菩萨,)应令一切众生法愿具足。
于是诸女问维摩诘:我等云何止于魔宫?
于是,诸天女问维摩诘:我们回到魔宫后如何修菩萨道?
维摩诘言:诸姊,有法门名无尽灯,汝等当学。无尽灯者,譬如一灯然百千灯,冥者皆明,明终不尽。如是诸姊,夫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,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于其道意,亦不灭尽,随所说法,而自增益一切善法,是名无尽灯也。如是,诸姊,夫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,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于其道意,亦不灭尽,随所说法,而自增益一切善法,是名无尽灯也。汝等虽住魔宫,以是无尽灯,令无数天子天女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为报佛恩,亦大饶益一切众生。
维摩诘说:各位姐妹,有一个法门,名无尽灯,你们应当学这个法门。所谓无尽灯,譬如有一盏灯,它可以点燃百千盏灯,如此反复,所有灯都被点燃,则光明永不消失。就是这样做,各位姐妹,一个菩萨可以开导百千众生,使他们发无上正等正觉心,这样,就能使道法永远流传下去,而且因为说法的功德,增益了自己的善法,这就是无尽灯法。你们虽然住魔宫,通过这个无尽灯法,可以使无数天子、天女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,这样做,既报了佛恩,也饶益了一切众生。
尔时天女,头面礼维摩诘足,随魔还宫,忽然不现。世尊,维摩诘有如是自在神力、智慧、辩才,故我不任诣彼问疾。
这时,诸天女以头面礼维摩诘足,然后随波旬回魔宫,忽然不见了。世尊,维摩诘有如此大的自在神力、智慧和辩才,所以,我承担不了探视的任务。
佛告长者子善德:汝行诣维摩诘问疾。
佛对长者子善德说:你去看望维摩诘,代我探视。
善德白佛言:世尊,我不堪任诣彼问疾。所以者何?忆念我昔,自于父舍,设大施会,供养一切沙门婆罗门,及诸外道贫穷下贱孤独乞人,期满七日。
善德对佛说:世尊,我承担不了探视的任务,为什么呢?有一天,我在父亲的房舍办了一个布施会,供养一切沙门、婆罗门以及诸外道、贫穷下贱之人、孤独之人、乞人等,会办了七天。
时维摩诘,来入会中,谓我言:长者子,夫大施会,不当如汝所设,当为法施之会,何用是财施会为?
这时,维摩诘来到会场,对我说:长者子,真正的布施会,不应当像你这么办,真正的布施会布施的是法,而不是财。
我言:居士,何谓法施之会?
我说:居士,什么是法布施会呢?
法施会者,无前无后,一时供养一切众生,是名法施之会。
维摩诘答:所谓法布施会,没有前世后世的妄念分别,能在一念之间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众生,这才是法布施会。
曰:何谓也?
我问:怎么做才是法布施?
谓以菩提,起于慈心。以救众生,起大悲心。以持正法,起于喜心。以摄智慧,行于舍心。以摄悭贪,起檀波罗蜜。以化犯戒,起尸罗波罗蜜。以无我法,起羼提波罗蜜。以离身心相,起毗梨耶波罗蜜。以菩提相,起禅波罗蜜。以一切智,起般若波罗蜜。教化众生,而起于空。不舍有为法,而起无相。示现受生,而起无作。护持正法,起方便力。以度众生,起四摄法。以敬事一切,起除慢法。于身命财,起三坚法。于六念中,起思念法。于六和敬,起质直心。正行善法,起于净命。心净欢喜,起近贤圣。不憎恶人,起调伏心。以出家法,起于深心。以如说行,起于多闻。以无诤法,起空闲处。趣向佛慧,起于宴坐。解众生缚,起修行地。以具相好及净佛土,起福德业。知一切众生心念,如应说法,起于智业。知一切法,不取不舍,入一相门,起于慧业。断一切烦恼,一切障碍,一切不善法,起一切善业。以得一切智慧,一切善法,起于一切助佛道法。如是,善男子,是为法施之会。若菩萨住是法施会者,为大施主,亦为一切世间福田。
维摩诘回答:法布施就是,以证菩提道心而起大慈心,以救度众生而起大悲心,以护持正法而起大喜心,以三轮体空的智慧而起大舍心。以对治悭贪而行布施波罗蜜,以化解过失而行持戒波罗蜜,以我空而行忍辱波罗蜜,以远离身心相而行精进波罗蜜,以菩提觉相而行禅定波罗蜜,以一切种智而行般若波罗蜜。教化众生,而无教化相、众生相可得。不刻意舍弃有为法,而得无相解脱。示现受生来到世间度众生,但又不住于愿心。为护持正法,成就方便波罗蜜。为救度众生,行四摄法。通过恭敬一切人和事,来破除我慢心。将身、命、财等易败坏的舍掉,而修坚固法。勤修六念,念念不离佛法僧。与僧团和谐共处,老老实实,不虚伪不做作。以正知见行善法,使生命得以清净。于清净中得法喜,更加亲近善知识。对于恶人不憎恨,而要调伏他。以出家来一心办道,成就深心。真正依教奉行,而不是止于多闻。修到身、口、意无诤三昧,处处都是清净地。不依身心,不依动静,这才是以佛慧来静坐。不但自利,也要利他,以帮助众生解脱束缚作为修行的出发点。为了具足相好庄严,生于佛国净土,勤修福德。知道一切众生的心行,然后随宜说法,这是菩萨教化众生的方便智慧。于一切法无有高下,不取不舍,一门深入,都能成就。要发宏大誓愿,断一切烦恼,扫一切障碍,除一切不善法,起一切善业。得一切智慧,成一切善法,这才能担当弘法利生的事业。就是这样,善男子,这样做才是真正的法布施会。如果有菩萨这样做法布施会,才称得上大施主,成就一切世间的福田。
世尊,维摩诘说是法时,婆罗门众中二百人,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我时心得清净,叹未曾有,稽首礼维摩诘足,即解璎珞,价值百千,以上之,不肯取。
世尊,维摩诘说法时,婆罗门众中二百人,都发无上正等正觉心。我也得心清净,感叹过去从未有过,于是,我向维摩诘稽首礼足,并解下璎珞,其价值百千,供奉给他,但他不肯接受。
我言:居士,愿必纳受,随意所与。
我说:居士,请您务必收下,您可以随意处置。
维摩诘乃受璎珞,分作二分,持一分,施此会中一最下乞人,持一分,奉彼难胜如来。一切众会,皆见光明国土难胜如来,又见珠璎在彼佛上,变成四柱宝台,四面严饰,不相障蔽。
这时,维摩诘收下璎珞,分作二份,其中一份布施给会中最下等的乞人,另外一份供奉他方世界的难胜如来。在场的大众,都看见他方世界难胜如来及其光明国土,又看见璎珞在难胜如来身上变成四柱宝台,四面严饰,但又不障碍国土光明。
时维摩诘现神变已,又作是言: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,犹如如来福田之相,无所分别,等于大悲,不求果报,是则名曰具足法施。
这时,维摩诘示现了神通后,又说:“如果施主能够以平等心布施最下等的乞人,所得福德,与供奉如来所得的福德是一样的,如果能做到没有分别心,这才是大悲,不是为了求果报才去布施,这才是真正的法布施。
城中一最下乞人,见是神力,闻其所说,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故我不任诣彼问疾。
城中最下等的乞人,见到如此神通,又听了维摩诘说法,都发无上正等正觉心。所以,我承担不了探视的任务。
如是,诸菩萨各各向佛说其本缘,称述维摩诘所言,皆曰不任诣彼问疾。
就这样,诸菩萨各自向佛述说了过去的事情,把维摩诘说过的话复述一遍,都说自己没有资格去探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