维摩诘所说经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

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

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

尔时,佛告文殊师利:汝行诣维摩诘问疾。
这时,佛对文殊师利说:你去看望维摩诘,代我探视。

文殊师利白佛言:世尊,彼上人者,难为酬对,深达实相,善说法要,辩才无滞,智慧无碍,一切菩萨法式悉知,诸佛秘藏,无不得入,降伏众魔,游戏神通,其慧方便,皆已得度。虽然,当承佛圣旨,诣彼问疾。
文殊师利对佛说:世尊,那个上师,很难应对,因为他已大彻大悟,洞察实相,善于解说佛法要旨,辩才无滞,智慧无碍,大乘菩萨的一切法门无不知晓,诸佛的秘藏无不深入,降伏众魔,于世间自在神通,其智慧和方便都已成就。不过,既然佛有旨意,我就去探视。

于是众中诸菩萨、大弟子、释梵四天王等,咸作是念:今二大士,文殊师利维摩诘共谈,必说妙法。
于是,大众中诸菩萨、大弟子、帝释、梵王、四天王都心想:今天两位大菩萨,文殊师利和维摩诘要见面会谈,必然要谈到妙法。

实时八千菩萨,五百声闻,百千天人,皆欲随从。
同时,还有八千菩萨、五百声闻、百千天人,都想跟着去。

于是文殊师利与诸菩萨大弟子众,及诸天人,恭敬围绕,入毗耶离大城。
于是,文殊师利与诸菩萨、大弟子以及诸天人,恭恭敬敬地进入毗耶离大城。

尔时长者维摩诘心念:今文殊师利,与大众俱来。即以神力,空其室内,除去所有,及诸侍者,唯置一床,以疾而卧。文殊师利既入其舍,见其室空,无诸所有,独寝一床。
这时,长者维摩诘念到:现在文殊师利与其他人正在往这里来。于是,他以大神通力,将室内清空,除去所有物品以及诸侍者,只剩下一张床座,他以病人的样子躺着。文殊师利进入房舍后,看见室内空无所有,只有维摩诘躺在一张床座上。

时维摩诘言:善来,文殊师利,不来相而来,不见相而见。
这时,维摩诘说:文殊师利,你来得正好,不过,所谓来者,不可得,不迷于来相才是真来,所谓见者,不可得,不迷于见相才是真见。

文殊师利言:如是,居士。若来已更不来,若去已更不去。所以者何?来者无所从来,去者无所至。所可见者,更不可见。且置是事,居士是疾,宁可忍不?疗治有损,不至增乎?世尊殷懃,致问无量。居士是疾,何所因起?其生久如?当云何灭?
文殊师利说:是的,居士。如果真有所谓来者,刹那已灭。如果真有所谓去者,刹那已灭。为什么呢?所谓来者,找不到从何而来。所谓去者,找不到至何而去。所谓可见者,刹那已灭,了无可得。先不说这些了,居士你的病还能忍吧?治疗后有没有好一些?世尊很关心你,让我详细地探问你的病情。请问,居士的病从何而起?病了多久啦?怎么样才能病愈呢?

维摩诘言:从痴有爱,则我病生。以一切众生病,是故我病。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,则我病灭。所以者何?菩萨为众生故,入生死,有生死,则有病。若众生得离病者,则菩萨无复病。
维摩诘说:因为颠倒妄想,则爱欲生,爱欲生,则我病生。因为一切众生皆在病中,所以我也有病。如果一切众生都无病无恼,我的病也就消了。为什么呢?菩萨为救度众生,出入生死,有生死,就有病恼。如果众生都了脱生死,则菩萨也不再有病。

譬如长者,唯有一子,其子得病,父母亦病。若子病愈,父母亦愈。菩萨如是,于诸众生,爱之若子。众生病,则菩萨病。众生病愈,菩萨亦愈。又言是疾何所因起?菩萨疾者,以大悲起。
譬如有一个长者,只有一个儿子,其子得病,则父母也会生病。等儿子病好了,父母的病也就好了。菩萨也是这样,对于众生,如同父母对于儿子。众生有病,则菩萨也有病。众生病愈,则菩萨也病愈。你刚才问我的病因何而起?菩萨的病,因为大悲而起。

文殊师利言:居士,此室何以空无侍者?
文殊师利说:居士,为什么这个房间是空的,连一个侍者也没有?

维摩诘言:诸佛国土,亦复皆空。
维摩诘说:不仅我的方丈之室是空的,即便是诸佛的国土,也是空的。

又问:以何为空?
文殊师利又问:怎样才是空?

答曰:以空空。
维摩诘回答说:连空也要空。

又问:空何用空?
文殊师利又问:既然是空,为何还要空?

答曰:以无分别空故空。
维摩诘回答说:无有分别,无所谓空或不空,才是真空。

又问:空可分别耶?
文殊菩萨又问:空可以分别吗?

答曰:分别亦空。
维摩诘回答说:分别也是缘起性空。

又问:空当于何求?
文殊菩萨又问:怎样才能求得真空?

答曰:当于六十二见中求。
维摩诘回答说:应当从六十二见中求。

又问:六十二见当于何求?
文殊菩萨又问:怎样才能求得六十二见?

答曰:当于诸佛解脱中求。
维摩诘回答说:应当从诸佛解脱中求,不刻意排斥六十二见。

又问:诸佛解脱当于何求?
文殊菩萨又问:怎样才能求得诸佛解脱?

答曰: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。又仁所问何无侍者,一切众魔及诸外道,皆吾侍也。所以者何?众魔者乐生死,菩萨于生死而不舍。外道者乐诸见,菩萨于诸见而不动。
维摩诘回答说:应当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。刚才仁者问为何没有侍者,一切魔者及诸外道,都是我的侍者。为什么呢?魔者贪求生死,而菩萨不舍生死。外道者迷执于种种知见,而菩萨不刻意分别正见和邪见。

文殊师利言:居士所疾,为何等相?
文殊师利说:居士,你的疾病,呈现什么形相?

维摩诘言:我病无形,不可见。
维摩诘说:我的病无形无相,不可见。

又问:此病身合耶?心合耶?
文殊师利又问:此病,是因为身病,还是因为心病?

答曰:非身合,身相离故。亦非心合,心如幻故。
维摩诘回答说:我的病不是因为身病,因为身是四大假合的相。也不是因为心病,因为心是六尘缘影的相。

又问:地大水大火大风大,于此四大,何大之病?
文殊师利又问:地大,水大,火大,风大,在这四大中,哪一大有病?

答曰:是病非地大,亦不离地大;水火风大,亦复如是。而众生病,从四大起,以其有病,是故我病。
维摩诘回答说:此病,不是因为地大,但也不离地大。其他诸大也是如此。而众生的病,是四大增损造成的,众生有病,则我也有病。

尔时,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:菩萨应云何慰喻有疾菩萨?
这时,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说:菩萨应当怎样劝解患病的菩萨?

维摩诘言:说身无常,不说厌离于身。说身有苦,不说乐于涅槃。说身无我,而说教导众生。说身空寂,不说毕竟寂灭。说悔先罪,而不说入于过去。以己之疾,愍于彼疾。当识宿世无数劫苦,当念饶益一切众生。忆所修福,念于净命,勿生忧恼。常起精进,当作医王,疗治众病。菩萨应如是慰喻有疾菩萨,令其欢喜。
维摩诘说:菩萨应当说,此身无常,但不要厌离;此身有苦,但不要涅槃;此身无我,但不要舍众生;此身空寂,但不要断灭;应忏悔先前的罪业,但不要沉浸于过去;因自己生病,而怜悯他人生病;应由当下的病苦推及宿世无数劫的苦,始终不忘饶益一切众生。回忆宿世所修的福德,保持清净的生命状态,不要生忧恼。应精进办道,把自己当作大医王,救治众生的病。菩萨如果这样去劝解有疾病的菩萨,能令患病的菩萨欢喜。

文殊师利言:居士,有疾菩萨,云何调伏其心?
文殊师利说:居士,有疾病的菩萨怎样调伏其心呢?

维摩诘言:有疾菩萨,应作是念。
维摩诘说:有疾病的菩萨应这样观想。

今我此病,皆从前世,妄想颠倒,诸烦恼生,无有实法,谁受病者。所以者何?四大合故,假名为身。四大无主,身亦无我。
现在我的病,都是从宿世颠倒妄想所致的烦恼所生,这其中并无实在的法可得,也就没有真实的受病苦者。为什么呢?此身是四大假合,称名为身,但实际上,四大并非主宰,此身并无有我。

又此病起,皆由着我,是故于我不应生着。
我的病,都是因为过去执着有我,造业感果,所以有病,所以,不应再生执念。

既知病本,即除我想及众生想,当起法想。应作是念:但以众法合成此身,起唯法起,灭唯法灭。
既然知道了病根,就不要再起我想及众生想,而要起法想,应这样观想:此身由四大假合的相,病起只是四大失调的相起,病灭只是四大失调的相灭。

又此法者,各不相知,起时不言我起,灭时不言我灭。
四大各不相知,假合为身,病起只是缘起,而非我起,病灭只是缘灭,而非我灭。

彼有疾菩萨,为灭法想,当作是念:此法想者,亦是颠倒,颠倒者,即是大患,我应离之。
法想也不究竟,也要灭除,为此,有疾病的菩萨应这样观想:法想也是颠倒妄想,既然是颠倒妄想,就是生病的因,我应远离它。

云何为离?离我我所。云何离我我所?谓离二法。云何离二法?谓不念内外诸法,行于平等。云何平等?谓我等涅槃等。所以者何?我及涅槃,此二皆空。以何为空?但以名字故空。如此二法,无决定性。得是平等,无有余病。唯有空病,空病亦空。
怎样远离法想呢?应离于我及我所。怎样离于我及我所呢?就是离于二法对待。怎样离于二法对待呢?就是对于内外诸法一律平等。如何平等呢?就是无所谓有我或无我,也无所谓涅槃或非涅槃。为什么呢?我及涅槃,自性本空。以何为空呢?我及涅槃,只是安立的假名,并无实义。只有这样观想,以彻底的平等,就不会再有过患。到了这一步,尚有平等的心迹未了(空病),空病也是空的。

是有疾菩萨,以无所受而受诸受,未具佛法,亦不灭受而取证也。
有疾病的菩萨这样观想,就能在承受病苦时,心无挂碍,但又不坏凡夫相,与常人无异,也不必刻意地为了远离病苦而取证涅槃。

设身有苦,念恶趣众生,起大悲心,我既调伏,亦当调伏一切众生。但除其病,而不除法,为断病本,而教导之。
因为我自身遭受病苦,推及其他恶趣众生也在遭受病苦,从而生起大悲心。我已经调伏了自身的病苦,那我也要调伏其他众生的病苦。要调伏病苦,只要除去真正的病根,而不必除去四大不调的相,所以,我应当教导众生去除病根。

何谓病本?谓有攀缘,从有攀缘,则为病本。何所攀缘?谓之三界。云何断攀缘?以无所得。若无所得,则无攀缘。何谓无所得?谓离二见。何谓二见?谓内见外见,是无所得。
什么是病根?就是向外攀缘,只要攀缘,就有烦恼,烦恼则生病根。攀缘什么?就是三界万有。怎样切断攀缘?就是于一切境界无所得,无所得,则无攀缘。什么是无所得?就是离于内外二见。什么是二见?就是不管内见、外见,都无所得。

文殊师利,是为有疾菩萨调伏其心,为断老病死苦,是菩萨菩提。若不如是,己所修治,为无慧利。譬如胜怨,乃可为勇,如是兼除老病死者,菩萨之谓也。
文殊师利,有疾病的菩萨这样来调伏其心,就能断除自己生老病死的苦,同时,发起大悲心,断除其他众生生老病死的苦,这就是菩萨的菩提大道。如果不是这样,仅仅自利,而没有利他,这种利益是缺乏智慧的。菩萨视我及我所执为怨敌,面对怨敌,必须以很大的勇气去战胜它,这样才能去除众生老病死的病根,才称得上真正的菩萨。

彼有疾菩萨,复应作是念:如我此病,非真非有,众生病亦非真非有。
有疾病的菩萨还应该这样观想:所谓病苦,只是四大不调的相,并非真实,也非我有,众生的病苦也是如此。

作是观时,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,即应舍离。所以者何?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。爱见悲者,则于生死有疲厌心。若能离此,无有疲厌,在在所生,不为爱见之所覆也。
这样观想,面对众生的病苦,如果生起的大悲中有对境界的执爱,即应舍离。为什么呢?只要以为有境界可得,就是客尘烦恼,菩萨应彻底断除执爱而起大悲,心无挂碍。否则,总有一天会对生死轮回而生疲厌之心。反之,远离对境界的执爱而起大悲,则不会有疲厌之心,无论在三界何处,所生的大悲心,不会被爱见所覆。

所生无缚,能为众生说法解缚。如佛所说,若自有缚,能解彼缚,无有是处。若自无缚,能解彼缚,斯有是处。是故菩萨不应起缚。
当菩萨彻底摆脱了爱见的束缚,才能为众生说解脱法。正如佛所说的,如果菩萨自己有爱见束缚,是不可能解除他人束缚的;反之,如果自己没有束缚,然后说法,才能解除他人束缚。所以,菩萨不应起爱见。

何谓缚?何谓解?贪着禅味,是菩萨缚。以方便生,是菩萨解。又无方便慧缚,有方便慧解。无慧方便缚,有慧方便解。
什么是束缚?什么是解脱?贪着寂静的境界,不愿利他,就是菩萨的束缚。处处在在都是自利利他的方便,就是菩萨的解脱。具体来说,住于无方便的智慧是束缚,而有方便的智慧是解脱。无智慧的方便是束缚,有智慧的方便是解脱。

何谓无方便慧缚?谓菩萨以爱见心庄严佛土,成就众生,于空无相无作法中,而自调伏,是名无方便慧缚。
什么是无方便智慧束缚?就是菩萨在庄严佛土、成就众生时,尚有对境界的执爱,于原本无相无作的空寂中执着调伏相,这就是无方便智慧束缚。

何谓有方便慧解?谓不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,于空无相无作法中,以自调伏,而不疲厌,是名有方便慧解。
什么是有方便智慧解脱?就是菩萨在庄严佛土、成就众生时,去除对境界的执爱,于原本无相无作的空寂中不执着调伏相,从而不起疲厌之心,这就是有方便智慧解脱。

何谓无慧方便缚?谓菩萨住贪欲瞋恚邪见等诸烦恼,而殖众德本,是名无慧方便缚。
什么是无智慧方便束缚?就是菩萨还有贪欲、嗔恚、邪见等诸烦恼习气,但能广种福田,这就是无智慧方便束缚。

何谓有慧方便解?谓离诸贪欲瞋恚邪见等诸烦恼,而殖众德本,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是名有慧方便解。
什么是有智慧方便解脱?就是菩萨远离贪欲、嗔恚、邪见等诸烦恼习气,而广种福田,并回向无上正等正觉,这就是有智慧方便解脱。

文殊师利,彼有疾菩萨,应如是观诸法。
文殊师利,那些有疾病的菩萨,应如上述来观想诸法。

又复观身无常,苦、空、非我,是名为慧。虽身有疾,常在生死饶益一切,而不厌倦,是名方便。
然后,还要谛观,观身无常,观身是苦,观身是空,观身非我,这就是智慧解脱。虽然身体有种种过患,但菩萨甘愿入于生死,饶益一切众生而不生厌倦之心,这就是菩萨的方便智慧。

又复观身,身不离病,病不离身,是病是身,非新非故,是名为慧。设身有疾,而不永灭,是名方便。
然后,还要谛观,身乃大患,身不离病,病不离身,病与身,都是缘聚缘散,不分谁新谁故,这就是智慧解脱。但即使身是大患,菩萨不生厌离,不入涅槃,这就是方便智慧。

文殊师利,有疾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,不住其中,亦复不住不调伏心。所以者何?若住不调伏心,是愚人法。若住调伏心,是声闻法。是故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,离此二法,是菩萨行。
文殊师利,有疾病的菩萨,应这样来调伏其心,既不住调伏心,也不住不调伏心。为什么呢?如果住于不调伏心,这是凡夫。如果住于调伏心,是小乘声闻。所以,菩萨既不住于调伏心,也不住于不调伏心,不落二边,就是菩萨行。

在于生死,不为污行,住于涅槃,不永灭度,是菩萨行。
出入生死,但不会贪着尘世,住于涅槃,但又不求永远寂灭,就是菩萨行。

非凡夫行,非贤圣行,是菩萨行。
既不像凡夫贪着五欲,又不像小乘贤圣贪着禅悦,就是菩萨行。

非垢行,非净行,是菩萨行。
心行平等,既不乐于净,也不厌于垢,就是菩萨行。

虽过魔行,而现降伏众魔,是菩萨行。
虽然众魔已经无法恼乱其心,但为了教化众生而示现降魔相,就是菩萨行。

求一切智,无非时求,是菩萨行。
志求无上正等正觉,但又不在功德未圆满时急于了脱生死,就是菩萨行。

虽观诸法不生,而不入正位,是菩萨行。
虽然诸法不生不灭,但又不住寂灭的境界中,就是菩萨行。

虽观十二缘起,而入诸邪见,是菩萨行。
虽然十二因缘皆因无明而起,虚妄不实,但又不坏其因缘相续的相,就是菩萨行。

虽摄一切众生,而不爱着,是菩萨行。
虽然发大悲心,摄持一切众生,但又不起爱见而落于客尘烦恼,就是菩萨行。

虽乐远离,而不依身心尽,是菩萨行。
虽然有出离三界之心,但不依身心灭尽而出离,就是菩萨行。

虽行三界,而不坏法性,是菩萨行。
虽然出入三界,但理事无碍,不坏法性,就是菩萨行。

虽行于空,而殖众德本,是菩萨行。
虽然了知诸法空相,但又不忘积德行善,就是菩萨行。

虽行无相,而度众生,是菩萨行。
虽然实无众生得度者,但又发心度化众生,就是菩萨行。

虽行无作,而现受身,是菩萨行。
虽然已得无作解脱,可以不受后有,但又不舍众生,示现出入生死的相,这才是菩萨行。

虽行无起,而起一切善行,是菩萨行。
虽然缘起性空,但又性空缘起,发起一切善行,就是菩萨行。

虽行六波罗蜜,而遍知众生心、心数法,是菩萨行。
虽然修行六波罗蜜等出世间法,但又遍知世间众生法,就是菩萨行。

虽行六通,而不尽漏,是菩萨行。
虽然具足六种神通,但又示现没有漏尽的烦恼相,就是菩萨行。

虽行四无量心,而不贪着生于梵世,是菩萨行。
虽已成就慈悲喜舍四无量心,可以生到梵天,但又不舍众生,甘愿出入娑婆世界,就是菩萨行。

虽行禅定解脱三昧,而不随禅生,是菩萨行。
虽已成就四禅八定、得解脱三昧,但又不贪着寂灭和喜乐的境界,甘受世人的苦恼,就是菩萨行。

虽行四念处,不毕竟永离身受心法,是菩萨行。
虽然成就四念处,但又不离于身、受、心、法而得常、乐、我、净,就是菩萨行。

虽行四正勤,而不舍身心精进,是菩萨行。
虽然修四正勤的关键就是破除身心的障碍,但又不舍身心,就是菩萨行。

虽行四如意足,而得自在神通,是菩萨行。
虽然修四如意足需要特别勇猛精进,但于世间示现的是自在无碍,就是菩萨行。

虽行五根,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,是菩萨行。
虽然自己具足“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”五根,但对于众生,能根据众生根器的利钝,随宜教化,就是菩萨行。

虽行五力,而乐求佛十力,是菩萨行。
虽然已得五力,但并不止步,继续乐求佛的十力,就是菩萨行。

虽行七觉分,而分别佛之智慧,是菩萨行。
虽然修七觉支,但不落于空寂,而是入于佛的智慧,空有无碍,就是菩萨行。

虽行八正道,而乐行无量佛道,是菩萨行。
虽然践行八正道,但又发宏大誓愿,乐行无量佛道,就是菩萨行。

虽行止观助道之法,而不毕竟堕于寂灭,是菩萨行。
虽然成就止观能得涅槃,但又不落空寂,就是菩萨行。

虽行诸法不生不灭,而以相好庄严其身,是菩萨行。
虽然已证诸法空相,但为了更好地弘法利生,以相好庄严其身,就是菩萨行。

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,而不舍佛法,是菩萨行。
虽然现的是声闻、辟支佛的威仪,但不舍弘法利生的本怀,就是菩萨行。

虽随诸法究竟净相,而随所应为现其身,是菩萨行。
虽然法身是清净无相的,但为了度化众生,根据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而现相应身,就是菩萨行。

虽观诸佛国土永寂如空,而现种种清净佛土,是菩萨行。
虽然观诸佛土都是寂灭空相,无有差别,但为了度化不同的众生示现不同的佛土,就是菩萨行。

虽得佛道转于法轮入于涅槃,而不舍于菩萨之道,是菩萨行。
虽已成就佛道,而且转大法轮,功德圆满,可以入于涅槃,但又不舍弘法利生的事业,就是菩萨行。

说是语时,文殊师利所将大众,其中八千天子,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
当维摩诘说完,文殊师利所带的大众中,有八千天子都发无上正等正觉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