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众生品第七
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
尔时,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:菩萨云何观于众生?
这时,文殊师利问维摩诘:菩萨应怎样看待众生?
维摩诘言:譬如幻师,见所幻人,菩萨观众生为若此。
维摩诘说:譬如变把戏的幻师,看到自己所变出的幻人,菩萨应这样来看待众生。
如智者见水中月,如镜中见其面像,如热时焰,如呼声响,如空中云,如水聚沫,如水上泡,如芭蕉坚,如电久住,如第五大,如第六阴,如第七情,如十三入,如十九界,菩萨观众生为若此。
有智慧的人看待众生,就像水中的月亮,就像镜子中的面像,就像水在炙热阳光照射下产生的烈焰,就像空谷的回声,就像空中的云,就像水积聚时的沫,就像水被搅动产生的泡,都是虚幻不实的,就像芭蕉树的杆,就像闪电的久住,就像第五大、第六阴、第七情、十三入、十九界,都是不存在的,菩萨应这样来看待众生。
如无色界色,如燋榖芽,如须陀洹身见,如阿那含入胎,如阿罗汉三毒,如得忍菩萨贪恚毁禁,如佛烦恼习,如盲者见色,如入灭尽定出入息,如空中鸟迹,如石女儿,如化人烦恼,如梦所见已寤,如灭度者受身,如无烟之火,菩萨观众生为若此。
有智慧的人看待众生,就像无色界的色,就像烧焦的谷芽,就像须陀洹的身见,就像阿那含的入胎,就像阿罗汉的三毒,就像得忍辱菩萨毁了贪恚禁戒,就像佛的烦恼习气,就像盲者见的色,就像入灭尽定后的出入息,就像空中鸟的飞行痕迹,就像石女的儿子,就像化身的烦恼,就像梦中的人觉得自己醒着,就像灭度者再次受身,就像无烟之火,都是似有非有,菩萨应这样来看待众生。
文殊师利言:若菩萨作是观者,云何行慈?
文殊师利说:如果菩萨以幻、空、似有非有来观众生,那菩萨怎么对众生行慈呢?
维摩诘言:菩萨作是观已,自念: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,是即真实慈也。
维摩诘说:菩萨以幻、空、似有非有来观众生,然后自念:我应当为众生说这样的观法,这才是真实的慈。
行寂灭慈,无所生故。行不热慈,无烦恼故。行等之慈,等三世故。行无诤慈,无所起故。行不二慈,内外不合故。行不坏慈,毕竟尽故。行坚固慈,心无毁故。行清净慈,诸法性净故。行无边慈,如虚空故。
应当行寂灭慈,因为心性本来不生不灭。应当行不热慈,因为本来无有烦恼。应当行平等慈,因为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本来平等。应当行无诤慈,因为诸法平等,无有对待。应当行不二慈,因为根尘本是一如,无所谓内外。应当行不坏慈,因为诸相究竟意义上是空的。应当行坚固慈,因为心性本寂,不会毁坏。应当行清净慈,因为诸法本自清净,超越染净。应当行无边慈,因为心性含摄十方虚空,无边无际。
行阿罗汉慈,破结贼故。行菩萨慈,安众生故。行如来慈,得如相故。行佛之慈,觉众生故。
应当行阿罗汉慈,因为阿罗汉破除了烦恼贼。应当行菩萨慈,因为菩萨的本怀就是使众生得安乐。应当行如来慈,因为证得真如实相才是真正解脱。应当行佛慈,因为觉悟众生才是真慈。
行自然慈,无因得故。行菩提慈,等一味故。行无等慈,断诸爱故。行大悲慈,导以大乘故。行无厌慈,观空无我故。
应当行自然慈,因为佛性不假因缘,也无所得。应当行菩提慈,因为烦恼与菩提本是一体两面。应当行无等慈,因为断诸爱见,才能摆脱束缚。应当行大悲慈,因为将小乘导入大乘是真正的大悲。应当行无厌慈,因为厌离之心仍然是对待法。
行法施慈,无遗惜故。行持戒慈,化毁禁故。行忍辱慈,护彼我故。行精进慈,荷负众生故。行禅定慈,不受味故。行智慧慈,无不知时故。
应当行法布施慈,毫无保留,永不枯竭。应当行持戒慈,因为心性本来清净,无所谓毁,无所谓禁。应当行忍辱慈,以彼为我,无有对立。应当行精进慈,因为荷负着度化一切众生的责任。应当行禅定慈,不贪恋五欲。应当行智慧慈,了知众生根性和境界,应机施教。
行方便慈,一切示现故。行无隐慈,直心清净故。行深心慈,无杂行故。行无诳慈,不虚假故。行安乐慈,令得佛乐故。
应当行方便慈,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就示现何身。应当行无隐慈,直心清净,才能避免迂曲。应当行深心慈,一切动机都是积德行善,而无杂行。应当行无诳慈,恪守真如法性就不会虚假。应当行安乐慈,令一切众生得涅槃解脱。
菩萨之慈,为若此也。
菩萨对众生行慈,应当如上所述。
文殊师利又问:何谓为悲?
文殊师利又问:什么是菩萨对众生的悲呢?
答曰:菩萨所作功德,皆与一切众生共之。
维摩诘回答说:菩萨所作功德,皆回向给众生。
何谓为喜?
文殊师利又问:什么是菩萨对众生的喜呢?
答曰:有所饶益,欢喜无悔。
维摩诘回答说:以饶益众生为乐,欢喜无悔。
何谓为舍?
文殊师利又问:什么是菩萨对众生的舍呢?
答曰:所作福佑,无所希望。
维摩诘回答说:所作的一切功德,都不求回报。
文殊师利又问:生死有畏,菩萨当何所依?
文殊师利又问:如果对生死有畏惧,菩萨应当依什么来克服畏惧呢?
维摩诘言:菩萨于生死畏中,当依如来功德之力。
维摩诘说:如果对生死有畏惧,菩萨应当依如来自性功德,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。
文殊师利又问: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,当于何住?
文殊师利又问:菩萨想要依如来自性功德,应当如何安住?
答曰: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者,当住度脱一切众生。
维摩诘回答说:菩萨想要依如来自性功德,应当发愿度脱一切众生。
又问:欲度众生,当何所除?
文殊师利又问:菩萨想要度脱一切众生,应当断除什么?
答曰:欲度众生,除其烦恼。
维摩诘回答说:菩萨想要度脱一切众生,应当断除众生的烦恼。
又问:欲除烦恼,当何所行?
文殊师利又问,想要断除烦恼,应当如何修行?
答曰:当行正念。
维摩诘回答说:应当行持正念。
又问:云何行于正念?
文殊师利又问:怎样行持正念?
答曰:当行不生不灭。
维摩诘回答说:应当行持不生不灭。
又问:何法不生,何法不灭?
文殊师利又问:何法不生,何法不灭?
答曰:不善不生,善法不灭。
维摩诘回答说:不善法不生,善法不灭。
又问:善不善孰为本?
文殊师利又问:善与不善以何为本?
答曰:身为本。
维摩诘回答说:不管是善念还是不善念,都是身体的造作。
又问:身孰为本?
文殊师利又问:身体又是以什么为本呢?
答曰:欲贪为本。
维摩诘回答说:身体以爱欲为本。
又问:欲贪孰为本?
文殊师利又问:爱欲又是以什么为本呢?
答曰:虚妄分别为本。
维摩诘回答说:爱欲以虚妄分别为本。
又问:虚妄分别孰为本?
文殊师利又问:虚妄分别又是以什么为本呢?
答曰:颠倒想为本。
维摩诘回答说:虚妄分别以颠倒想为本。
又问:颠倒想孰为本?
文殊师利又问:颠倒想又是以什么为本呢?
答曰:无住为本。
维摩诘回答说:颠倒想以无住为本。
又问:无住孰为本?
文殊师利又问:无住又是以什么为本呢?
答曰:无住则无本。文殊师利,从无住本,立一切法。
维摩诘回答说:既然无住,则无根本。文殊师利,一切法就是这样,毕竟无住。
时,维摩诘室有一天女,见诸天人闻所说法,便现其身。即以天华,散诸菩萨、大弟子上。华至诸菩萨,即皆堕落,至大弟子,便着不堕。一切弟子神力去华,不能令去。
这时,维摩诘的居室有一个天女,看见诸天、人在此听法,便现出其身,然后将天花散落在诸菩萨、大弟子的身上,当天花散到诸菩萨身上时,旋即堕落,而当天花散到大弟子身上时,却黏着不堕。这些弟子纷纷使出神通力,试图除去身上的花,但还是除不去。
尔时,天问舍利弗:何故去华?
这时,天女问舍利弗:为什么除去身上的花呢?
答曰:此华不如法,是以去之。
舍利弗回答说:持戒之人,不可沾花惹草,所以要除去。
天曰:勿谓此华为不如法,所以者何?是华无所分别,仁者自生分别想耳。若于佛法出家,有所分别,为不如法。若无所分别,是则如法。观诸菩萨华不著者,已断一切分别想故。譬如人畏时,非人得其便。如是弟子畏生死故,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。已离畏者,一切五欲无能为也。结习未尽,华着身耳,结习尽者,华不着也。
天女说:你不要认为此花不如法,为什么呢?花本没有分别,是仁者自己生出分别想而已。既然已经出家了,还有分别心,才是不如法。如果无所分别,才是如法。花之所以不黏着诸菩萨,是因为这些菩萨已经断除一切分别想。当人有分别想因而有所畏惧时,非人就会得到侵扰的机会。所以,当弟子畏惧生死时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就会来侵扰。如果人没有什么可畏惧的,一切五欲的境界都无法动摇他。分别想的积习如果还没有断尽,花就会黏着,反之,积习如果断尽,花就不会黏着。
舍利弗言:天止此室,其已久如?
舍利弗说:天女在此室居住,有多久了?
答曰:我止此室,如耆年解脱。
天女回答说:长者您解脱了多久,我就在此室有多久。
舍利弗言:止此久耶?
舍利弗说:那就是很久了吧?
天曰:耆年解脱,亦何如久?
天女回答说:长者您解脱也很久了吧?
舍利弗默然不答。
舍利弗默然不答。
天曰:如何耆旧,大智而默?
天女说:长者您是有大智慧的,怎么默然不语呢?
答曰:解脱者,无所言说,故吾于是不知所云。
舍利弗回答说:解脱的境界,无法言说,所以我才不知说什么。
天曰:言说文字,皆解脱相,所以者何?解脱者,不内,不外,不在两间,文字亦不内,不外,不在两间。是故舍利弗,无离文字说解脱也。所以者何?一切诸法是解脱相。
天女说:言说和文字,并不妨碍解脱。为什么呢?所谓解脱,既不在内,也不在外,也不在内外中间。同样,文字也不在内,不在外,不在内外中间。所以,舍利弗,你不要刻意远离文字来说解脱,为什么呢?一切法,当下都是解脱的。
舍利弗言:不复以离淫怒痴为解脱乎?
舍利弗说:难道不需要远离淫怒痴就能解脱吗?
天曰:佛为增上慢人,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。若无增上慢者,佛说淫怒痴性,即是解脱。
天女说:佛为了接引增上慢人,就说先要远离淫怒痴才能解脱,这是方便法。如果没有增上慢人,佛就说淫怒痴的本性即是解脱。
舍利弗言:善哉,善哉,天女汝何所得,以何为证,辩乃如是?
舍利弗说:善哉,善哉,天女,你得何种境界,证何种境界,才能有如此的辩才?
天曰:我无得无证,故辩如是,所以者何?若有得有证者,则于佛法为增上慢。
天女说:我无得无证,才能辩才无碍。为什么呢?如果认为自己于佛法有得有证,则为增上慢人。
舍利弗问天:汝于三乘为何志求?
舍利弗问天女:在声闻、缘觉、大乘等三乘中,你志求哪一乘?
天曰:以声闻法化众生故,我为声闻。以因缘法化众生故,我为辟支佛。以大悲法化众生故,我为大乘。
天女说:如果众生适合以声闻法来度化,我就是声闻乘。如果众生适合以因缘法来度化,我就是辟支佛乘。如果众生适合以大悲法来度化,我就是大乘。
舍利弗,如人入瞻卜林,唯齅瞻卜,不齅余香。如是,若入此室,但闻佛功德之香,不乐闻声闻、辟支佛功德香也。
舍利弗,就像一个人入了瞻卜林,只闻到瞻卜林的香,闻不到其他香味。同样的道理,入了此居室,只闻到大乘的功德之香,而闻不到声闻乘、辟支佛乘的功德之香。
舍利弗,其有释、梵、四天王、诸天、龙、鬼、神等,入此室者,闻斯上人讲说正法,皆乐佛功德之香,发心而出。
舍利弗,帝释、梵天、四天王、诸天、龙、鬼、神等,入此居室,听闻上人(指维摩诘)讲说正法,都闻到大乘的功德之香,进而发大乘心。
舍利弗,吾止此室十有二年,初不闻说声闻、辟支佛法,但闻菩萨大慈大悲,不可思议诸佛之法。
舍利弗,我在此居室停留已有十二年,从来没有听到维摩诘说声闻、辟支佛等小乘法,只听到他说菩萨的大慈大悲、不可思议解脱之法。
舍利佛,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。何等为八?
舍利弗,此居室常常示现八种过去未曾有的难得之法,哪八种呢?
此室常以金色光照,昼夜无异,不以日月所照为明,是为一未曾有难得之法。
此居室常常放出金色的光明,不分昼夜,这种光明并非来自日月所照,这是第一种过去未曾有的难得之法。
此室入者,不为诸垢之所恼也,是为二未曾有难得之法。
入此居室的人,不再为尘世的染垢而烦恼,这是第二种过去未曾有的难得之法。
此室常有释、梵、四天王、他方菩萨来会不绝,是为三未曾有难得之法。
此居室常常有帝释、梵天、四天王、他方菩萨来访,络绎不绝,这是第三种过去未曾有的难得之法。
此室常说六波罗密不退转法,是为四未曾有难得之法。
此居室常常演说六波罗蜜等不退转法,这是第四种过去未曾有的难得之法。
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乐,弦出无量法化之声,是为五未曾有难得之法。
此居室常常演奏天籁之音,乐声中在演说无量的佛法,这是第五种过去未曾有的难得之法。
此室有四大藏,众宝积满,赒穷济乏,求得无尽,是为六未曾有难得之法。
此居室有四大宝藏,积有无数珍宝,用来赈济穷人,取之不竭,这是第六种过去未曾有的难得之法。
此室释迦牟尼佛、阿弥陀佛、阿閦佛、宝德、宝炎、宝月、宝严、难胜、师子响、一切利成,如是等十方无量诸佛,是上人念时,即为皆来,广说诸佛秘要法藏,说已还去,是为七未曾有难得之法。
此居室经常有释迦牟尼佛、阿弥陀佛、阿閦佛、宝德、宝炎、宝月、宝严、难胜、师子响、一切利成等十方无量诸佛前来说法,只要上人(指维摩诘)心中一念,诸佛就来此居室,广说佛法秘要,说完即回,这是第七种过去未曾有的难得之法。
此室一切诸天严饰宫殿,诸佛净土,皆于中现,是为八未曾有难得之法。
此居室不过方丈,但一切诸天的宫殿、诸佛的净土,都能在其中显现,这是第八种过去未曾有的难得之法。
舍利弗,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,谁有见斯不思议事,而复乐于声闻法乎?
舍利弗,此居室常常现出上述八种未曾有的难得之法,有谁在亲眼目睹这些不可思议的功德后,还乐于小乘之法呢?
舍利弗言:汝何以不转女身?
舍利弗说:你(既然已得自在解脱)为何不转女身为男身呢?
天曰:我从十二年来,求女人相了不可得,当何所转?譬如幻师化作幻女,若有人问:何以不转女身?是人为正问不?
天女说:我在此居室十二年来,都看不出自己是女人相,我怎么转呢?譬如一个幻师,变化成一个幻女,如果有人问:为什么不转女身呢?这人问得合适吗?
舍利弗言:不也,幻无定相,当何所转?
舍利弗说:不合适,既然是幻相,就不是恒定的,怎么转呢?
天曰:一切诸法,亦复如是,无有定相,云何乃问不转女身?
天女说:一切诸法,道理也是这样,并没有恒定的相,为什么你问我怎么不转女身呢?
实时天女以神通力,变舍利弗令如天女,天自化身如舍利弗,而问言:何以不转女身?
这时,天女以神通力将舍利弗变成天女,而天女变化成舍利弗,然后问舍利弗:你为什么不转女身呢?
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:我今不知何转而变为女身。
这时的舍利弗以天女的模样回答说:我不知道怎么变为女生了。
天曰:舍利弗,若能转此女身,则一切女人亦当能转。如舍利弗,非女而现女身,一切女人,亦复如是。虽现女身,而非女也。是故佛说一切诸法,非男非女。
天女说:舍利弗,你如果能转此女身,则一切女人也都能转。就像你舍利弗,不是女人却现女人身,一切女人现女人身,道理也是这样。尽管现女人身,但本性上并非女人。所以,佛说一切诸法,非男非女,无有定相。
实时,天女还摄神力,舍利弗身还复如故。
接着,天女又用神通力,使舍利弗恢复男身。
天问舍利弗:女身色相,今何所在?
天女问舍利弗:你刚才的女人相,去哪儿了?
舍利弗言:女身色相,无在无不在。
舍利弗说:女人相,无所在,也无所不在。
天曰:一切诸法,亦复如是,无在无不在。夫无在无不在者,佛所说也。
天女说:一切诸法,道理也是这样,无所在,也无所不在。这个无在无不在的,正是佛所说法的精要。
舍利弗问天:汝于此没,当生何所?
舍利弗问天女:你的女身没(灭)后,将生于何处?
天曰:佛化所生,吾如彼生。
天女说:正如佛随愿力而化生,无没无生,我也是如此。
曰:佛化所生,非没生也?
舍利弗再问:佛随愿力而化生,而不是像众生一样,此处没,彼处生?
天曰:众生犹然,无没生也。
天女说:其实众生也是一样,无没无生。
舍利弗问天:汝久如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?
舍利弗问天女:你过多久将证得无上正等正觉?
天曰:如舍利弗还为凡夫,我乃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天女说:如果你舍利弗退转为凡夫,我就将证得无上正等正觉。
舍利弗言:我作凡夫,无有是处。
舍利弗说:我退转为凡夫,是不可能的。
天曰: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亦无是处。所以者何?菩提无住处,是故无有得者。
天女说:我证得无上正等正觉,也是不可能的。为什么呢?菩提并无固定的处所,因而是不可得的。
舍利弗言:今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已得当得,如恒河沙,皆谓何乎?
舍利弗说: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都有无量诸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,其数如恒河沙,他们证得的是什么呢?
天曰:皆以世俗文字数故,说有三世,非谓菩提有去来今。
天女说:所谓三世,所谓菩提,都是世间的方便说,实际上,真正的菩提没有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。
天曰:舍利弗,汝得阿罗汉道耶?
天女问:舍利弗,你得阿罗汉道了吗?
曰:无所得故而得。
舍利弗答:我以无所得而为得。
天曰:诸佛菩萨,亦复如是,无所得故而得。
天女说:诸佛菩萨,也是如此,无所得而为得。
尔时,维摩诘语舍利弗:是天女已曾供养九十二亿诸佛,已能游戏菩萨神通,所愿具足,得无生忍,住不退转,以本愿故,随意能现,教化众生。
这时,维摩诘对舍利弗说:这天女曾经供养九十二亿诸佛,已得菩萨神通,于三界自在游戏,所愿具足,得无生法忍,住不退转地,出于愿力,能够随意示现男身或女身,以教化众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