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萨行品第十一
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
是时,佛说法于庵罗树园,其地忽然广博严事,一切众会皆作金色。
当时,佛正在庵罗树园说法,忽然,庵罗树园变得广博严饰,在场大众呈现金色。
阿难白佛言:世尊,以何因缘,有此瑞应,是处忽然广博严事,一切众会皆作金色?
阿难问佛:世尊,是何因缘,庵罗树园现出此瑞相,忽然变得广博严饰,在场大众呈现金色?
佛告阿难:是维摩诘、文殊师利,与诸大众恭敬围绕,发意欲来,故先为此瑞应。
佛告诉阿难:这是维摩诘、文殊师利以及诸大众恭敬围绕,意欲前来,所以先现出瑞相。
于是,维摩诘语文殊师利:可共见佛,与诸菩萨礼事供养。
于是,维摩诘对文殊师利说:我们与诸菩萨一起去见佛,礼佛并供养。
文殊师利言:善哉,行矣,今正是时。
文殊师利说:善哉,走吧,现在正是时候。
维摩诘即以神力,持诸大众并师子座,置于右掌,往诣佛所。到已着地,稽首佛足,右绕七匝,一心合掌,在一面立。其诸菩萨,即皆避座,稽首佛足,亦绕七匝于一面立。诸大弟子,释、梵、四天王等,亦皆避座,稽首佛足,在一面立。
维摩诘当即以大神通力,将诸大众以及师子座置于右掌,然后去往佛的住所。到了佛的住所后,将大众放下来,然后向佛稽首,顶礼佛足,右绕七匝,合掌立于一旁。同行的诸菩萨也都下座,向佛稽首,顶礼佛足,右绕七匝,立于一旁。诸大弟子、释、梵、四天王等,也都下座,向佛稽首,顶礼佛足,立于一旁。
于是,世尊如法慰问诸菩萨已,各令复座,即皆受教。众坐已定,佛语舍利弗:汝见菩萨大士自在神力之所为乎?
诸菩萨行礼后,世尊也慰问诸菩萨,然后让大家回到座位上,听佛说教。等大家坐好后,佛对舍利弗说:你去看望维摩诘居士,亲眼见到大菩萨的自在神通力了吧?
唯然,已见。
(舍利弗说:)是的,见到了。
汝意云何?
(佛说:)那你说说看。
世尊,我睹其为不可思议,非意所图,非度所测。
(舍利弗说:)我亲眼看到维摩诘居士不可思议的神通力,这是无法用思维能理解的,也是无法以常识来测度的。
尔时,阿难白佛言:世尊,今所闻香,自昔未有,是为何香?
这时,阿难对佛说:世尊,现在所闻到的香气,过去从来没有闻到过,这是什么香气呢?
佛告阿难:是彼菩萨毛孔之香。
佛告诉阿难:这是众香国菩萨身上毛孔发出来的香气。
于是,舍利弗语阿难言:我等毛孔亦出是香。
于是,舍利弗对阿难说:我们的毛孔也发出这样的香气。
阿难言:此所从来?
阿难说:这香气从哪里来的呢?
曰:是长者维摩诘,从众香国,取佛余饭,于舍食者,一切毛孔皆香若此。
(舍利弗)说:是长者维摩诘从众香国取来(香积)佛的剩余的饭,吃了这饭的,一切毛孔都发出这样的香气。
阿难问维摩诘:是香气住当久如?
阿难问维摩诘:这香气能持续多久?
维摩诘言:至此饭消。
维摩诘说:等这顿饭消化了。
曰:此饭久如当消?
(阿难)曰:这顿饭还要多久才能消化呢?
曰:此饭势力至于七日,然后乃消。又阿难,若声闻人,未入正位,食此饭者,得入正位,然后乃消。已入正位,食此饭者,得心解脱,然后乃消。若未发大乘意,食此饭者,至发意乃消。已发意食此饭者,得无生忍,然后乃消。已得无生忍食此饭者,至一生补处然后乃消。譬如有药,名曰上味,其有服者,身诸毒灭,然后乃消。此饭如是,灭除一切诸烦恼毒,然后乃消。
(维摩诘)说:这顿饭的饭力要七日才能消化。另外,阿难,如果是声闻弟子,还没有证果的,吃了此饭后,要等到他证果后才能消化。如果声闻弟子已经证果,吃了此饭,要等得到解脱后才能消化。如果是还没有发大乘心的,吃了此饭,要等发了大乘心才能消化。如果是已经发大乘心的,吃了此饭,要等得无生法忍后才能消化。如果是已经得无生法忍的,吃了此饭,要等修到一生补处才能消化。譬如世间有一味神药,有人吃了此药,要等身上所有的毒都灭了药力才能消化。此饭也是如此,要等灭除一切烦恼毒后饭力才能消化。
阿难白佛言:未曾有也,世尊,如此香饭能作佛事。
阿难对佛说:实在想不到啊,世尊,一碗饭也能做佛事。
佛言:如是,如是,阿难,或有佛土,以佛光明而作佛事,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,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,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,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,有以饭食而作佛事,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,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,有以佛身而作佛事,有以虚空而作佛事,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。有以梦、幻、影、响、镜中像、水中月、热时焰,如是等喻而作佛事,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,或有清净佛土寂寞、无言、无说、无示、无识、无作、无为而作佛事。如是,阿难,诸佛威仪进止,诸所施为,无非佛事。
佛说:是这样,是这样,阿难,有的佛土以佛的光明而做佛事,有的佛土以菩萨而做佛事,有的佛土以佛的化身而做佛事,有的佛土以菩提树而做佛事,有的佛土以佛的衣服卧具而做佛事,有的佛土以饭食而做佛事,有的佛土以园林台阁而做佛事,有的佛土以三十二相、八十随形好而做佛事,有的佛土以佛身而做佛事,有的佛土以虚空而做佛事,众生应以上述种种因缘而得自在。有的佛土以梦、幻、影、响、镜中像、水中月、热时焰等种种隐喻而做佛事,有的佛土以音声、语言、文字而做佛事,有的清净佛土以寂寞、无言、无说、无示、无识、无作、无为而做佛事。乃至于,阿难,诸佛的威仪、进止等一切行为,没有一个不是佛事。
阿难,有此四魔,八万四千诸烦恼门,而诸众生为之疲劳,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,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。菩萨入此门者,若见一切净好佛土,不以为喜,不贪不高。若见一切不净佛土,不以为忧,不碍不没。但于诸佛生清净心,欢喜恭敬,未曾有也。
阿难,众生被四魔所困,有八万四千诸多烦恼,使众生为之疲劳,于是,诸佛即以对治烦恼的方法而做佛事,明白了这个道理,才算入一切诸佛法门。菩萨明白了这个道理,见到一切净好佛土,不以为喜,不贪求这境界,也不以为自己的成就高于别人。反过来,菩萨如果见到一切不净佛土,不以为忧,不认为这是障碍,也不认为这是堕落。无论净土不净土,菩萨都应对其生清净心、欢喜心、恭敬心,感叹过去从未经历过。
诸佛如来功德平等,为教化众生故,而现佛土不同。
对于众生来说,诸佛如来的功德都是平等的,只是因为所教化的众生不同,而现出的佛土也不同。
阿难,汝见诸佛国土地有若干,而虚空无若干也。如是见诸佛色身有若干耳,其无碍慧无若干也。
阿难,你看见诸佛国土有种种不同,但虚空都是一样的。同样,你看见诸佛色身有种种不同,但其无碍智慧都是一样的。
阿难,诸佛色身、威相、种性,戒、定、智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,力、无所畏、不共之法,大慈、大悲、威仪所行,及其寿命,说法教化,成就众生,净佛国土,具诸佛法,悉皆同等。
阿难,诸佛的色身、威相、种性、戒定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、十力、四无畏、十八不共法、大慈、大悲、威仪及其住世寿命,教法,有种种不同,但都是为了成就众生,净化佛土,无论何等佛土,都具足佛法,在本性上是同等的。
是故名为三藐三佛陀,名为多陀阿伽度,名为佛陀。
正因为如此,十方诸佛都号称三藐三佛陀、多陀阿伽度、佛陀。
阿难,若我广说此三句义,汝以劫寿不能尽受。正使三千大千世界,满中众生,皆如阿难多闻第一,得念总持,此诸人等以劫之寿亦不能受。如是,阿难,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无有限量,智慧辩才不可思议。
阿难,我如果要细说这三个名号的殊胜,即使竭尽你的寿数也不能说尽。即使三千大千世界遍满众生,每一个众生都像你阿难一样多闻第一,每一个众生都得念总持陀罗尼,即使竭尽这样多的人的寿数也不能说尽。所以,阿难,诸佛所证的无上正等正觉,其境界无有限量,其智慧和辩才不可思议。
阿难白佛言:我从今已往,不敢自谓以为多闻。
阿难对佛言:我从今往后,再也不敢自以为多闻第一。
佛告阿难:勿起退意。所以者何?我说汝于声闻中为最多闻,非谓菩萨。且止,阿难,其有智者不应限度诸菩萨也。一切海渊尚可测量,菩萨禅定、智慧、总持、辩才、一切功德不可量也。阿难,汝等舍置菩萨所行,是维摩诘一时所现神通之力,一切声闻辟支佛于百千劫,尽力变化所不能作。
佛对阿难说:不要起退意,为什么呢?我只是说你在声闻弟子中多闻第一,而没有说你在菩萨中也是如此。不要这样,阿难,即使是智者,也无法测度菩萨的境界。如果说大海尚可测度,而菩萨的禅定、智慧、总持、辩才、功德都不可测度。阿难,汝暂且搁置对于菩萨境界的讨论,还是说说维摩诘居士的神通之力,一切声闻、辟支佛即使于百千劫竭力变化,也是做不到的。
尔时,众香世界菩萨来者,合掌白佛言:世尊,我等初见此土,生下劣想。今自悔责,舍离是心。所以者何?诸佛方便不可思议。为度众生故,随其所应现佛国异。
这时,众香国来的菩萨,合掌对白佛说:世尊,我们第一次来到此世界,曾经生下劣想,现在感到后悔自责,已经舍离了这想法。为什么呢?一切诸佛度化众生的方便是不可思议的,为了度化不同的众生,诸佛示现不同的佛土。
唯然。
(佛说):是的。
世尊,愿赐少法,还于彼土,当念如来。
(众香国来的菩萨说:)世尊,希望您赐一些佛法,让我们带回去,我们一定会感恩如来的。
佛告诸菩萨:有尽无尽解脱法门,汝等当学。何谓为尽?谓有为法。何谓无尽?谓无为法。如菩萨者,不尽有为,不住无为。
佛告诉诸菩萨:有一个尽无尽解脱法门,你们可以学。所谓有尽,就是有为法。所谓无尽,就是无为法。菩萨应不尽有为法,也不住无为法。
何谓不尽有为?
怎样才是不尽有为法?
谓不离大慈,不舍大悲。
不离大慈,不舍大悲。
深发一切智心,而不忽忘。
在大慈大悲的同时,守住诸法空相的大智。
教化众生,终不厌倦。
教化众生,始终不厌倦。
于四摄法,常念顺行。
对于四摄法,常念不忘,甘愿去做。
护持正法,不惜身命。
护持正法,而不惜自己的生命。
种诸善根,无有疲厌。
培植善根,永无止息。
志常安住,方便回向。
救度众生的愿望矢志不渝,以种种方便来教化,所作功德都回向给众生。
求法不懈,说法无悋。
求取佛法始终不懈,为别人说法毫不吝啬。
勤供诸佛,故入生死而无所畏。
殷勤供养诸佛,而佛就在世间,所以,入于生死,无所畏惧。
于诸荣辱,心无忧喜。
对于种种荣辱,不忧不喜。
不轻未学,敬学如佛。
不轻视任何初学者,而要如佛一样去尊敬。
堕烦恼者,令发正念。
对于陷于烦恼的众生,化烦恼为菩提。
于远离乐,不以为贵。
对于远离烦恼,不以为乐,不以为贵。
不着己乐,庆于彼乐。
不在意自己的快乐,而庆幸别人的快乐。
在诸禅定,如地狱想。
即便处于禅定中,也如同在地狱一样。
于生死中,如园观想。
对于生死,犹如在园林中游玩。
见来求者,为善师想。
别人来有求于自己,要把他当成善知识。
舍诸所有,具一切智想。
放下一切,才是真正的智慧。
见毁戒人,起救护想。
见到有人毁戒,应起救死扶伤的想法。
诸波罗蜜,为父母想。
对于六波罗蜜,应视之如父母而恭敬。
道品之法,为眷属想。
对于三十七道品,应视之如眷属而爱护。
发行善根,无有齐限。
培植善根,永无止境。
以诸净国严饰之事,成己佛土。
以诸佛大愿所成就的佛土庄严,将来也成就自己的佛土庄严。
行无限施,具足相好。
无限量行布施波罗蜜,将得到相好庄严的果报。
除一切恶,净身口意。
摒弃一切恶,自净身口意三业。
生死无数劫,意而有勇。
出入生死,度化众生,历时无数劫,也不生畏惧。
闻佛无量德,志而不倦。
乐于听闻佛的无量功德,从不厌倦。
以智慧剑,破烦恼贼。
以大智慧宝剑,斩断烦恼之贼。
出阴界入,荷负众生,永使解脱。
超脱五阴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)、十八界、十二入,继而承担救度众生的重任,使众生得到永远解脱。
以大精进,摧伏魔军。
以大精进的勇气,摧伏各种魔军的侵扰。
常求无念,实相智慧。
常求清净无念,持守实相智慧。
行少欲知足,而不舍世法。
减少欲望,知足长乐,但又不舍世法。
不坏威仪,而能随俗。
不坏威仪,但又能随顺世间的习俗。
起神通慧,引导众生。
以不可思议的神通智慧,来引导众生入于佛道。
得念总持,所闻不忘。
得念总持(陀罗尼),所闻的法记忆不失。
善别诸根,断众生疑。
善于甄别众生的根器,进而决断众生的疑惑。
以乐说辩,演说无碍。
善于辩论,说法无碍。
净十善道,受天人福。
先修十善道,受欲界天人福报。
修四无量,开梵天道。
再修四无量心(慈、悲、喜、舍),受色界梵天福报。
劝请说法,随喜赞善,得佛音声。
劝请佛菩萨说法,对善知识的说法随喜赞叹,得佛音声福报。
身口意善,得佛威仪。
身、口、意善业圆满,得佛威仪福报。
深修善法,所行转胜。
修一切善法,善上加善,辗转越胜。
以大乘教,成菩萨僧。
以大乘教法,教化小乘弟子走上菩萨道。
心无放逸,不失众善。
心无放逸,始终坚持修一切善。
行如此法,是名菩萨不尽有为。
这样修,就是所谓菩萨不尽有为。
何谓菩萨不住无为?
怎样才是不住无为法?
谓修学空,不以空为证。
修学空性,但不以空为究竟。
修学无相无作,不以无相无作为证。
修学无相无作,但不以无相无作为究竟。
修学无起,不以无起为证。
修学无起,但不以无起为究竟。
观于无常,而不厌善本。
虽然观一切都是无常,但不厌于培植善根。
观世间苦,而不恶生死。
虽然观世间皆苦,但出入生死而度众生。
观于无我,而诲人不倦。
虽然观一切法无我无众生,但仍然诲众生不倦。
观于寂灭,而不永寂灭。
虽然观一切法本性寂灭,但不住寂灭。
观于远离,而身心修善。
虽然一切法都是虚幻的,应远离,但身心仍然修一切善法。
观无所归,而归趣善法。
虽然观一切法空寂无归,但仍然以善法为归。
观于无生,而以生法荷负一切。
虽然观一切法无生无灭,但仍然以生灭法担负度化众生的重任。
观于无漏,而不断诸漏。
虽然已经证到无漏,但为了度化众生不断诸漏。
观无所行,而以行法教化众生。
虽然观一切所行都是空,但仍然行善法来教化众生。
观于空无,而不舍大悲。
虽然观一切法不可得,但仍然对众生不舍大悲。
观正法位,而不随小乘。
虽然观一切法本自空寂,但又不像小乘住于空寂。
观诸法虚妄,无牢无人,无主无相,本愿未满,而不虚福德禅定智慧。
虽然观一切法虚妄,无有实在的我,也无众生,无主宰,无相,但由于本愿未圆满,仍然不停地修福德、禅定、智慧。
修如此法,是名菩萨不住无为。
这样修,就是所谓菩萨不住无为。
又具福德故,不住无为。具智慧故,不尽有为。
正是因为菩萨具足福德,所以不住无为。正是因为菩萨具足智慧,所以不尽有为。
大慈悲故,不住无为。满本愿故,不尽有为。
正是因为菩萨大慈大悲,所以不住无为。正是因为菩萨要圆满本愿,所以不尽有为。
集法药故,不住无为。随授药故,不尽有为。
正是因为菩萨要集齐各种法药,所以不住无为。正是因为菩萨要随众生的需求授予相应的法药,所以不尽有为。
知众生病故,不住无为。灭众生病故,不尽有为。
正是因为菩萨知道众生处于烦恼中,所以不住无为。正是因为菩萨要对治众生的烦恼,所以不尽有为。
诸正士菩萨已修此法,不尽有为,不住无为,是名尽无尽解脱法门,汝等当学。
诸大菩萨就是这样修的,不尽有为,不住无为,就是所谓的尽无尽解脱法门,你们要好好学。
尔时,彼诸菩萨闻说是法,皆大欢喜,以众妙华,若干种色,若干种香,散遍三千大千世界,供养于佛,及此经法,并诸菩萨已。稽首佛足,叹未曾有,言:释迦牟尼佛,乃能于此善行方便。
这时,众香国的诸菩萨听闻佛的开示,皆大欢喜,将各种颜色、各种香味的妙花散遍三千大千世界,来供养佛以及佛说的法,还有诸菩萨,然后向佛稽首,顶礼佛足,感叹过去从未有过,称赞说: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娑婆世界以种种方便来度化众生。
言已,忽然不现,还到彼国。
说完,众香国的诸菩萨忽然不见,回到彼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