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卷第一(8)

楞伽经卷第一(8)

宋天竺三藏 求那跋陀罗 译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

尔时,大慧菩萨摩诃萨知大菩萨众心之所念,名圣智事分别自性经,承一切佛威神之力,而白佛言:世尊,唯愿为说圣智事分别自性经,百八句分别所依。如来应供等正觉,依此分别说,菩萨摩诃萨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。以分别说妄想自性故,则能善知,周遍观察,人法无我,净除妄想,照明诸地,超越一切声闻缘觉,及诸外道诸禅定乐,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,毕定舍离五法自性。诸佛如来法身智慧,善自庄严,起幻境界,升一切佛刹兜率天宫,乃至色究竟天宫,逮得如来常住法身。
这时,大慧菩萨知道在场诸菩萨的心之所念,就是如何以圣智分别诸法自性,于是,大慧承一切佛威神之力,对佛言:世尊,恳请您为大众说圣智分别自性,之前所讲的百八句,就是依此而立的(,若以意识分别,妄计有性或无性,则百八句现种种差别相;若以圣智分别,一切都是自心现量,超越有无)。诸如来应供等正觉(佛的名号,译者注)也是依此圣智分别自性,而为堕于自相和共相妄想的菩萨摩诃萨解说自性。诸菩萨蒙佛开示,观一切法,人无我,法无我,从而净除一切妄想,如此,则能彻照菩萨诸地,超越一切声闻、缘觉以及诸外道、诸禅定的无所有相空观境界,入于如来种种不可思议的自愿处相假观境界,最终舍离五法、三自性,归于圣智究竟相中观境界。至此,得诸佛如来法身智慧,以及相好庄严,又能以大愿发心,以无数化身,入于一切佛刹中的兜率天宫,乃至于色究竟天,教化无数众生,待功德圆满,最终证得如来常住法身。

佛告大慧:有一种外道,作无所有妄想计著,觉知因尽,兔无角想。如兔无角,一佛法亦复如是。
佛告诉大慧:有一种外道,执于无见,他们观察诸法,因尽则无,例如,兔子没有长角的因,因而无角,诸法也是如此,终究断灭。

大慧,复有余外道,见种求那极微陀罗骠形处,横法各各差别,见已计著,无兔角横法,作牛有角想。
大慧,还有一种外道,执于有见,他们观察,四大种能生万物,即使析分为极细的微尘,仍然有形量分位的差别,于是,他们认为,兔子之所以无角,是因为兔没有长角的因,而牛有角,是因为牛有长角的因,恒常不变。

大慧,彼堕二见,不解心量,自心境界,妄想增长,身受用建立,妄想根量。
大慧,这些外道堕于有无二见,而不知道,诸法都是自心所现的妄境,在妄境上进一步分别有无,只能使妄想增长,众生的正报和依报,就是因种种妄想而起,进而辗转又起无尽的妄想。

大慧,一切法性,亦复如是,离有无,不应作想。大慧,若复离有无而作兔无角想,是名邪想。
大慧,一切法,都是心识所现,离有无二边,所以,不应起兔无角或牛有角之想。大慧,即使试图超越有无二边,但又立“兔无所谓有角无角”之想,也是邪想。

彼因待观,故兔无角,不应作想,乃至微尘分别事性,悉不可得。
所谓兔无角之想,是相对于牛有角之想而起的,但牛有角之想也是不实的,如果将牛角碎为微尘,其体性终不可得。

大慧,圣境界离,不应作牛有角想。
大慧,圣智的境界是离于有无二边的,不应起牛有角之想。

尔时,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:世尊,得无妄想者,见不生相己,随比思量观察,不生妄想言无耶?
这时,大慧菩萨对佛说:世尊,那些外道,看到兔的无角之相,又观察对比牛的有角之相,进而思量牛角终不可得,既然说牛有角是妄想,那说兔无角应该不是妄想了吧?

佛告大慧: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,所以者何?妄想者,因彼生故,依彼角生妄想,以依角生妄想。
佛告诉大慧:并不是通过观察对比就可以说兔无角不是妄想。为什么呢?所谓妄想,其本质是心境对立。先是依着牛有角而生兔无角之想,这已经是分别妄想,后又依据牛角终不可得于是认为兔角也不可得,这仍然是分别妄想。

是故,言依因故,离异不异,故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角。
因此,只要是依分别而立的名言,不管是有还是无,都与妄想非异非不异,所以说,观察到牛角不可得而言兔无角,仍然是妄想。

大慧,若复妄想异角者,则不因角生。若不异者,则因彼故,乃至微尘,分析推求,悉不可得。不异角故,彼亦非性。二俱无性者,何法何故而言无耶?
大慧,如果妄想异于角的有无,妄想应自有体性,不需要假借角的有无而生起。如果妄想不异于角的有无,妄想却因角的有无而生,况且,将牛角碎为微尘,牛角是不可得的,因此,妄想也不可得。又因为妄想与角的有无不异,所以妄想也是没有自性的。既然妄想与角的有无都无自性,怎么能说它们是对立的呢?

大慧,若无故无角,观有故言兔无角者,不应作想。大慧,不正因故,而说有无,二俱不成。
大慧,如果有无俱离,也就不存在角的有无,所以,即使观察到牛有角,而说兔无角,仍然是妄想。大慧,外道偏离了正因(唯心所现,译者注),而说牛角有兔角无,都是不成立的。

大慧,复有余外道,见计著色空事,形处横法,不能善知虚空分齐,言色离虚空,起分齐见妄想。
大慧,还有一些外道,他们见到色相与虚空,在形状分布等方面有种种差别,却不知虚空与色相非异非不异的道理,认为色相异于虚空,进而执色相与虚空为实有的妄想。

大慧,虚空是色,随入色种。大慧,色是虚空,持所持处所建立性,性色空事,分别当知。
大慧,虚空即是色,因为虚空中遍入色性。大慧,色即是虚空,两者彼此依存而现,色的本性即是空,只是名相的差别而已。

大慧,四大种生时,自相各别,亦不住虚空,非彼无虚空。
大慧,四大种生起时,呈现各自的性质,且不住虚空,随缘生发,然而,四大种并非无虚空性。

如是,大慧,观牛有角,故兔无角。
所以,大慧,你如果因为观察牛有角,而说兔无角,这是错误的。

大慧,有牛角者,析为微尘,又分别微尘,刹那不住,彼何所观故而言无耶?若言观余物者,彼法亦然。
大慧,如果将牛角碎为微尘,然后进一步析分,就会发现,微尘是无限可分的,其中本无牛角性可得,因此,所谓牛有角,是虚妄的,既然牛有角是虚妄的,相对而言的兔无角也是虚妄的,怎么能说无呢?诸法都是同样的道理。

尔时,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:当离兔角牛角,虚空形色,异见妄想。汝等诸菩萨摩诃萨,当思惟自心现妄想,随入为一切刹土最胜子,以自心现方便而教授之。
这时,世尊对大慧菩萨说:应当远离兔无角(执无,译者注)、牛有角(执有,译者注)、虚空(执空,译者注)、形色(执色,译者注)等分别妄想。你们这些菩萨,应当如此思维,一切法都是自心所现的妄想,菩萨于一切刹土教化众生时,应传授“诸法唯心所现”的道理。

尔时,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
这时,世尊想要重宣此义,以偈颂说:

色等及心无,色等长养心,
身受用安立,识藏现众生。
种种色尘,以及分别色尘的心识,其实都是无自性的,但因根本无明,色心二法对待辗转,藏识中埋下虚妄的种子。众生的身心世界,其实是藏识的种子所现的(,执内为身心,执外为世界)。

心意及与识,自性法有五,
无我二种净,广说者所说。
(为了使众生远离虚妄,)佛讲心意识等八识、三自性、五法、二种无我的道理,其实,这些都是用来言说的名相(,非第一义谛)。

长短有无等,展转互相生,
以无故成有,以有故成无。
世间一切法,呈现种种差别相,例如长短、有无等,其实,它们是因对待而建立的,依无,有才成立,依有,无才成立。

微尘分别事,不起色妄想,
心量安立处,恶见所不乐。
如果将牛角碎为微尘,就会发现,并无实在的牛角性可得,明白了色性本空的道理,就会知道,心外无法,这才是安身立命之所在,而外道不明白这个道理,还在心外求法。

觉想非境界,声闻亦复然,
救世之所说,自觉之境界。
佛的圣智境界,不是凡夫的觉想所能达到的,即使是声闻乘,也不能究竟了知。佛所说的救世真理,只能自证自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