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卷第一(11)

楞伽经卷第一(11)

宋天竺三藏 求那跋陀罗 译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

复次,大慧,有二种声闻乘通分别相,谓得自觉圣差别相,及性妄想自性计著相。
还有,大慧,声闻乘有两种差别相,分别是得自觉圣差别相及性妄想自性计著相。

云何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?谓无常、苦、 空、无我境界真谛,离欲寂灭,息阴界入自共相,外不坏相,如实知,心得寂止,心寂止已,禅定解脱,三昧道果,正受解脱,不离习气不思议变易死,得自觉圣乐住声闻,是名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。
什么是得自觉圣差别相呢?就是声闻乘中根利的,依无常、苦、 空、无我等四谛而修,证得我空,离欲无求,于五阴、十八界、十二入,息灭自相和共相,但又不坏尘相,对于四谛如实了知,心得寂止,因而证禅定、解脱、三昧等道果,恒住于三昧正受,但藏识中的习气未彻底清除,虽断分段生死,但不能离于变异生死,这种声闻,自得寂灭之乐,但未达究竟,故名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。

大慧,得自觉圣差别乐住菩萨摩诃萨,非灭门乐、正受乐,顾愍众生及本愿,不作证。大慧,是名声闻得自觉圣差别相乐。菩萨摩诃萨,于彼得自觉圣差别相乐,不应修学。
大慧,(与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不同的是,)得自觉圣差别乐住的大菩萨,他们不住寂灭之乐和三昧正受之乐,而是为了怜悯众生,以本愿力,不取不证涅槃。大慧,可见,声闻所得自觉圣差别相,有别于佛,也有别于大菩萨。所以,大菩萨不应修学这种差别相。

大慧,云何性妄想自性计著相声闻?所谓大种,青黄赤白,坚湿暖动,非作生,自相共相。先胜善说,见已,于彼起自性妄想。菩萨摩诃萨,于彼应知应舍,随入法无我相,灭人无我相见,渐次诸地,相续建立,是名诸声闻性妄想自性计著相。
大慧,什么是性妄想自性计著相声闻呢?就是声闻乘中根钝的,见地水火风四大种,现青、黄、赤、白等差别色,又现坚、湿、暖、动等差别相,于是认为,四大种虽然非作而生,但有其自相共相。这些声闻,将佛先前所说的法相,执为实有自性。对于这种声闻的法执,大菩萨应知应舍,并教导他们悟入人法俱无我的境界,而不是仅仅人无我的境界,然后渐次达到菩萨诸地的境界。这种声闻,执法相为实有自性,故名诸声闻性妄想自性计著相。

尔时,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:世尊,世尊所说常不思议自觉圣趣境界及第一义境界,世尊,非诸外道所说常不思议因缘耶?
这时,大慧菩萨问佛说:世尊,您所说的常不思议自觉圣趣境界以及第一义境界,与外道所说的常不思议境界,在因缘上有何不同呢?

佛告大慧:非诸外道因缘得常不思议,所以者何?诸外道常不思议,不因自相成。若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者,何因显现常不思议?
佛告诉大慧:我所说的常不思议自觉圣趣境界以及第一义境界,与诸外道所说的常不思议境界,在因缘上是不同的,为什么呢?诸外道所说的常不思议境界,是不因自相而成的。如果这个常不思议境界,不因自相而成,那是因为什么才显现常不思议境界呢?

复次,大慧,不思议若因自相成者,彼则应常,由作者因相故,常不思议不成。
大慧,反之,如果诸外道所说的常不思议境界,是因自相而成的,那么,此境界应当是真常的(,应无作而成),但外道却认为有一个造作者,这就矛盾了,所以外道所说的常不思议境界,不可能是因自相而成的。

大慧,我第一义常不思议,第一义因相成,离性非性,得自觉性,故有相,第一义智因,故有因,离性非性故。譬如无作、虚空、涅槃,灭尽故常。
大慧,我所说的常不思议自觉圣智境界,是因第一义自相而成的,离于一切有无的对立,圣智境界只能自觉自证,这才是实相。常不思议自觉圣智境界因第一义智而成,此为真因(,不同于外道的邪因或无因),第一义是离于有无的。譬如无作、虚空、涅槃(三无为法,译者注),自性寂灭,这才是真常。

如是,大慧,不同外道常不思议论。
所以,大慧,我说的第一义境界不同于外道所说的常不思议境界。

如是,大慧,此常不思议,诸如来自觉圣智,所得如是。故常不思议自觉圣智所得,应当修学。
大慧,诸如来所证的自觉圣智境界,是真常的,不思议的,你们应当修学。

复次,大慧,外道常不思议,无常性,异相因故,非自作因相力故常。
还有,大慧,外道所说的常不思议,并非真常,因为它不是因第一义相而成,也不是以自觉圣智为因,而是另立造作者,故非真常。

复次,大慧,诸外道常不思议,于所作,性非性,无常,见己,思量计常。
还有,大慧,诸外道所说的常不思议(,其实是妄计为常),他们观察诸有为法,有生有灭,是无常的,于是推测,所作是无常的,而能作是常的。

大慧,我亦以如是因缘,所作者,性非性,无常,见已,自觉圣境界,说彼常无因。
大慧,我也是观察诸有为法,有生有灭,是无常的,但我与外道不同的是,我说的常,以自觉圣智为因,而外道的常并无真因。

大慧,若复诸外道因相,成常不思议,因自相性非性,同于兔角。此常不思议,但言说妄想。诸外道辈,有如是过,所以者何?谓但言说妄想,同于兔角,自因相非分。
如果外道以能作为因,而成常不思议,但实际上,此因本无自性,等同于兔角。所以,外道所说的常不思议,其实只是言说,属于妄想分别。外道之所以堕于这种邪见,是因为他们将言说当作实义,就像兔角,既然并无真因,外道的常不思议也就不成立了。

大慧,我常不思议,因自觉得相故,离所作性非性,故常,非外性非性无常,思量计常。
大慧,我所说的常不思议,是以自觉圣智为因,离于一切有为法,不落有无二边,所以是真常的,而不是像外道一样,执断常二见,落于有无二边,以妄想为常。

大慧,若复外性非性无常,思量计常,不思议常,而彼不知,常不思议,自因之相,去得自觉圣智境界相远,彼不应说。
大慧,外道落入有无二边,认为所作无常,于是妄计能作是常,把它当作不思议常,却不知道佛的常不思议,有自因,有自相,外道与佛的自觉圣智境界相差甚远,不应该称为常不思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