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卷第一(13)

楞伽经卷第一(13)

宋天竺三藏 求那跋陀罗 译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

复次,大慧,有五无间种性,云何为五?谓声闻乘无间种性、缘觉乘无间种性、如来乘无间种性、不定种性、各别种性。
还有,大慧,众生分五乘种性,分别是:声闻乘无间种性、缘觉乘无间种性、如来乘无间种性、不定种性、各别种性。

云何知声闻乘无间种性?若闻说得阴界入自共相断知时,举身毛孔,熙怡欣悦,及乐修相智,不修缘起发悟之相,是名声闻乘无间种性。
什么是知声闻乘无间种性呢?如果听到善知识说四谛(苦、集、灭、道,译者注),可断灭五阴、十八界、十二入等自相共相烦恼,便举身毛孔熙怡欣悦,乐于修四谛而入涅槃相,但不乐于修缘起而入无生相,这就是声闻乘无间种性。

声闻无间,见第八地,起烦恼断,习烦恼不断,不度不思议变易死,度分段死,正师子吼:“我生已尽,梵行已立,不受后有。”
这些声闻,在见地上达到菩萨初地甚至更高,烦恼已断,但藏识中的习气未断,分段生死已了,但变易生死未了。可是,这些声闻就认为已达究竟,以狮子吼说:“我生已尽,梵行已立,所作已办,不受后有。”

如实知修,习人无我,乃至得般涅槃觉。
他们认为,对于断惑证真的境界是如实了知的,通过修行,已证人无我的境界,以为这就是涅槃。

大慧,各别无间者,我,人,众生,寿命,长养,士夫,彼诸众生作如是觉,求般涅槃。
大慧,什么是各别无间种性呢?有的外道,将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命相当作涅槃境界,或者以大道、神我为涅槃境界。

复有异外道说,悉由作者,见一切性已,言此是般涅槃。作如是觉,法无我见非分,彼无解脱。
还有一些外道,认为一切法皆由所作而成,那个能作的,就是涅槃境界。有了这样的邪见,就对佛说的法无我境界不起信乐,也就无法得到解脱。

大慧,此诸声闻乘无间外道种性,不出出觉。为转彼恶见故,应当修学。
大慧,以上就是声闻乘无间种性和外道种性,他们其实没有真正出离三界烦恼,却以为已经出离。(大慧,你们大菩萨,)为了让外道改变邪见,应劝他们修学佛的无上正等正觉。

大慧,缘觉乘无间种性者,若闻说各别缘无间,举身毛竖,悲泣流泪,不相近缘,所有不著,种种自身,种种神通,若离若合,种种变化,闻说是时,其心随入。若知彼缘觉乘无间种性已,随顺为说缘觉之乘,是名缘觉乘无间种性相。
大慧,什么是缘觉乘无间种性呢?如果听到善知识说十二因缘法,便举身毛竖,悲泣流泪,从此不再亲近世间诸缘,无所执著。如果听到善知识说得道者可以现种种身、现种种神通、身体可离可合、有种种变化,便深信不疑(,这就是缘觉乘种性)。(大慧,你们大菩萨)对于缘觉乘种性,应随顺而说缘觉法。

大慧,彼如来乘无间种性,有四种,谓自性法无间种性、离自性法无间种性、得自觉圣无间种性、外刹殊胜无间种性。
大慧,什么是如来乘无间种性呢?具体分四种,分别是:自性法无间种性,离自性法无间种性,得自觉圣无间种性,外刹殊胜无间种性。

大慧,若闻此四事一一说时,及说自心现身财建立不思议境界时,心不惊怖者,是名如来乘无间种性相。
大慧,如果听到善知识说上述四种法相,以及一切身心(正报,译者注)器世(依报,译者注)皆为自心所现的不思议境界,不感到惊怖,这就是如来乘无间种性。

大慧,不定种性者,谓说彼三种时,随说而入,随彼而成。
大慧,什么是不定种性呢?如果听到善知识说声闻乘、缘觉乘、如来乘中的一个,便随所说之乘而入,随所说之乘而成相应种姓。

大慧,此是初治地者,谓种性建立,为超入无所有地故,作是建立。彼自觉藏者,自烦恼习净,见法无我,得三昧乐住,声闻当得如来最胜之身。
大慧,佛讲上述三乘,是因为众生初发心修行时根性有差别,为了使众生最终都悟入佛的毕竟无境界,才设立三乘教法。(不管是哪一乘,)只要悟到,一切法都是藏识所现,而藏识本自清净,则一切烦恼习气净除,证法无我,即便是住于三昧寂乐的声闻乘,终究能得如来最胜之身。

尔时,世尊欲重宣此议,而说偈言。
这时,世尊想要重宣此义,以偈颂说:

须陀槃那果,往来及不还,
逮得阿罗汉,是等心惑乱。
须陀槃那(初果,译者注),往来(二果,译者注),不还(三果,译者注),阿罗汉(四果,译者注),以上四果圣人(,虽断  人我执,但未断法我执),心犹未了。

三乘与一乘,非乘我所说,
愚夫少智慧,诸圣远离寂。
我所说的三乘种姓(声闻乘种姓、缘觉乘种姓、不定乘种姓,译者注)与一乘种姓(如来乘种姓,译者注),以及外道的各别种性,是针对缺少智慧的愚痴凡夫而说权法,针对意欲远离烦恼入于寂灭的二乘圣人而说实法。

第一义法门,远离于二教,
住于无所有,何建立三乘。
(其实,无论是权还是实,俱非佛的本怀,)佛的第一义境界,远离权或实,本性寂灭,哪里有什么三乘呢?

诸禅无量等,无色三摩提,
受想悉寂灭,亦无有心量。
即便是圣人所修的色界四禅定,无色界的四空定,乃至灭尽定,其实都是自心所现,并非真有境界可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