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卷第二(4)

楞伽经卷第二(4)

宋天竺三藏 求那跋陀罗 译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

尔时,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:世尊,惟愿为说言说妄想相心经。世尊,我及余菩萨摩诃萨,若善知言说妄想相心经,则能通达言说所说二种义,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以言说所说二种趣,净一切众生。
这时,大慧菩萨又对佛说:世尊,恳请您为我们宣说言说的妄想境界。世尊,我及其他菩萨如果远离了言说的妄想境界,则能通达,言说及所说都无实义,但又不离真心,从而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并以言说及所说的真义,来净除众生的妄想。

佛告大慧:谛听,谛听,善思念之,当为汝说。
佛告诉大慧:好的,你们要仔细听,并好好思考,我现在就为你们解说。

大慧白佛言:善哉,世尊,唯然受教。
大慧对佛说:善哉,世尊,我们将领受您的教诲。

佛告大慧:有四种言说妄想相,谓相言说、梦言说、过妄想计著言说、无始妄想言说。
佛告诉大慧:言说有四种妄想的境界,即相言说、梦言说、过妄想计著言说、无始妄想言说。

相言说者,从自妄想色相计著生。
所谓相言说,是众生对于色相妄想分别,而起言说。

梦言说者,先所经境界,随忆念生,从觉已,境界无性生。
所谓梦言说,是众生忆念之前所经历的种种境界,对于这些境界妄想分别,而起言说。

过妄想计著言说者,先怨所作业,随忆念生。
所谓过妄想计着言说,是众生悔恨过去所作的种种业,对于这些业妄想分别,而起言说。

无始妄想言说者,无始虚伪计著过自种习气生。
所谓无始妄想言说,是众生从无始以来执言说为实义的习气,而起言说。

是名四种言说妄想相。
以上就是四种言说妄想相。

尔时,大慧菩萨摩诃萨复以此义劝请:世尊,惟愿更说言说妄想所现境界。世尊,何处、何故、云何、何因,众生妄想言说生?
这时,大慧菩萨再次恳请:世尊,请您为我们进一步解说言说妄想相如何生起,世尊,言说妄想相从何处生,以何故生,怎么生,由何因生?

佛告大慧:头、胸、喉、鼻、唇、舌、龈、齿,和合出音声。
佛告大慧:以头、胸、喉、鼻、唇、舌、龈、齿等为缘,和合而出音声。

大慧白佛言:世尊,言说妄想,为异为不异?
大慧对佛说:世尊,言说与妄想,相异还是不异?

佛告大慧:言说妄想,非异非不异。所以者何?谓彼因生相故。
佛告诉大慧:言说与妄想,非异非不异。为什么呢?音声以妄想为因。

大慧,若言说妄想异者,妄想不应是因;若不异者,语不显义,而有显示,是故非异非不异。
大慧,如果言说与妄想相异,则妄想不应是言说之因;如果言说与妄想不异,既然言说是妄想,怎么能表达义理呢?事实上,言说是能表达义理的,所以,言说与妄想非异非不异。

大慧复白佛言:世尊,为言说即是第一义?为所说者是第一义?
大慧又对佛说:世尊,言说本身即是第一义?还是所说之理是第一义?

佛告大慧:非言说是第一义,亦非所说是第一义。所以者何?谓第一义圣乐,言说所入是第一义,非言说是第一义。
佛告诉大慧:言说本身不是第一义,所说之理也不是第一义。为什么呢?所谓第一义,是圣者自觉自证的境界,依圣者的言说而入第一义,但并非言说本身是第一义。

第一义者,圣智自觉所得,非言说妄想觉境界。是故言说妄想,不显示第一义。
第一义是圣者自证境界,而非言说妄想所能及的境界,所以,言说妄想不能显示第一义。

言说者,生灭、动摇、展转因缘起;若展转因缘起者,彼不显示第一义。
究其原因,言说是生灭的、动摇的、随因缘和合而变化的,总之是无常的,怎么能表达第一义呢?

大慧,自他相无性故,言说相不显示第一义。
大慧,第一义无自相,无共相,而言说本身落于相,无法表达第一义。

复次,大慧,随入自心现量故,种种相、外性非性,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。
还有,大慧,一切法都是自心所现,种种相、种种外性,悉不可得,而言说妄想无法表达第一义。

是故,大慧,当离言说诸妄想相。
所以,大慧,应当远离言说妄想相。

尔时,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
这时,世尊想要重宣此义,以偈颂说:

诸性无自性,亦复无言说;
甚深空空义,愚夫不能了。
一切法皆无自性,亦无有言说;第一义空甚深难解,唯有圣者自觉自证,愚痴凡夫无法了知。

一切性自性,言说法如影;
自觉圣智子,实际我所说。
一切法皆无自性,任何言说也是如影如幻,了不可得;只有自觉圣智的圣者,才能体会真实的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