楞伽经卷第二(6)
宋天竺三藏 求那跋陀罗 译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
复次大慧,有三种量、五分论,各建立已,得圣智自觉,离二自性事,而作有性妄想计著。
还有,大慧,有三种认知方法(现量、比量、圣言量,译者注)和五种论证方法(宗、因、喻、合、结,译者注),外道通过上述三量和五分,自以为已经证悟了圣智,超越了“依他起性”和“遍计执性”,于是,他们认为证悟是实有自性的,于其中妄想执着。
大慧,心意意识,身心转变,自心现摄所摄诸妄想断,如来地自觉圣智修行者,不于彼作性非性想。若复修行者,如是境界性非性,摄取相生者,彼即取长养、及取我人。
大慧,(真正的证悟是),心、意、识转变为纯粹的智慧,身心彻底转变,彻底断除自心所现的能摄和所摄等妄想。真正修到如来自觉圣智的人,不会对证悟起“有性”或“无性”的分别。但反过来,如果修行者对于证悟分别“有性”或“无性”,生起能摄和所摄的妄想,那就会落入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
大慧,若说彼性自性、自共相,一切皆是化佛所说,非法佛说。又诸言说,悉由愚夫希望见生,不为别建立趣自性法,得圣智自觉三昧乐住者,分别显示。
大慧,前面所讲的“性、自性”、“自、共相”等言教,其实是化佛的方便说法,而不是法佛的究竟说法。这些言教,都是为了随顺钝根众生的希求而施设的,而对于那些直接趣入圆成实性、证得自觉圣智、安住三昧的利根众生,这些言教是不适用的。
譬如水中,有树影现,彼非影,非非影,非树形,非非树形。如是外道,见习所熏,妄想计著,依于一异俱不俱、有无非有非无、常无常想,而不能知自心现量。
譬如平静的水面上映出树的倒影,不能说影子是真实的,但也不能认为没有影子,同样,不能说树形是真实的,但也不能认为没有树形。外道也是如此,被妄想习气所染,分别“一、异、俱、不俱”、“有、无、非有非无”、“常、无常”等,而不知道一切都是自心显现。
譬如明镜,随缘显现一切色像,而无妄想。彼非像,非非像,而见像非像,妄想愚夫,而作像想。如是外道,恶见自心像现,妄想计著,依于一异俱不俱、有无非有非无、常无常见。
又譬如明镜,随缘显现一切色像,但镜子没有任何妄想分别。那些镜中像,不能说是真实的,但也不能说没有像。见到镜中像,并非真有像生起,而愚痴的凡夫不明白这个道理,以为镜中真的有像生起。外道也是如此,不知道一切色像都是自心所现,在其中起种种妄想,分别“一、异、俱、不俱”、“有、无、非有非无”、“常、无常”等。
譬如风水,和合出声,彼非性,非非性。如是外道,恶见妄想,依于一异俱不俱、有无非有非无、常无常见。
又譬如风水,和合而发出声音,不能说声音是真实的,但也不能说没有声音。外道也是如此,在其中起种种妄想,分别“一、异、俱、不俱”、“有、无、非有非无”、“常、无常”等。
譬如大地,无草木处,热焰川流,洪流云涌,彼非性,非非性,贪无贪故。如是愚夫,无始虚伪习气所熏,妄想计著,依生住灭、一异俱不俱、有无非有非无、常无常,缘自住事门,亦复如彼热焰波浪。
又譬如大地荒漠之处,草木不生,却现出“热焰川流,洪流云涌”景象(即海市蜃楼,译者注),不能说这景象是真实的,但也不能说没有景象,关键在于内心是否执取。愚痴的凡夫(即外道,译者注)也是如此,被无始以来虚妄习气所熏,生起种种妄想,分别“生、住、灭”、“一、异、俱、不俱”、“有、无、非有非无”、“常、无常”等,外道对如来自证境界的种种执取和分别,正如“热焰川流,洪流云涌”,是虚幻不实的。
譬如有人,咒术机发,以非众生数,毗舍阇鬼方便合成,动摇云为,凡愚妄想,计著往来。如是外道,恶见希望,依于一异俱不俱、有无非有非无、常无常见,戏论计著,不实建立。
又譬如有人用咒术和机关,使木人走动,由于木人并非众生,需要用咒术动用毗舍阇鬼(食精气鬼,译者注),使木人像人一样行走、说话,愚痴的凡夫以为这木人的走动是真实的。外道也是如此,内心起了虚妄的希求,分别“一、异、俱、不俱”、“有、无、非有非无”、“常、无常”等,在这些戏论中执取,都不是真实的。
大慧,是故欲得自觉圣智事,当离生住灭、一异俱不俱、有无非有非无、常无常等恶见妄想。
大慧,如果想要证得如来自觉圣智,就应当远离“生住灭”、“一异俱不俱”、“有无非有非无”、“常无常”等邪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