楞伽经卷第二(8)
宋天竺三藏 求那跋陀罗 译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
复次大慧,如来说法,离如是四句,谓一异俱不俱、有无非有非无、常无常,离于有无、建立诽谤。
还有,大慧,如来的说法,(都是毕竟了义的,)离于四句戏论,即“一异俱不俱”、“有无非有非无”、“常无常”等,超越了有无、断常的对立。
分别结集真谛、缘起、道灭、解脱,如来说法,以是为首,非性,非自在,非无因,非微尘,非时,非自性,相续,而为说法。
如来讲苦、集、灭、道等四谛,这是如来初转法轮时,为众生施设的方便教法,主要是针对外道的种种邪见,例如有性论、大自在天论、无因论、微尘论、时间论、相续论等。
复次大慧,为净烦恼、尔焰障故,譬如商主,次第建立百八句,无所有,善分别诸乘,及诸地相。
还有,大慧,如来的说法,最终是为了净除众生的烦恼障和所知障。就像一个商队的领袖,(要懂得善巧方便和循序渐进,)如来先建立言教,然后又揭示诸法本无实体可得,最终引导众生超越诸乘和修行阶位,直抵如来圣地。
复次大慧,有四种禅。云何为四?谓愚夫所行禅、观察义禅、攀缘如禅、如来禅。
还有,大慧,禅修有四种层次。哪四种呢?所谓愚夫所行禅、观察义禅、攀缘如禅、如来禅。
云何愚夫所行禅?谓声闻、缘觉、外道修行者,观人无我性,自相共相,骨鏁无常、苦不净相,计著为首。如是相,不异观,前后转进,想不除灭,是名愚夫所行禅。
什么是愚夫所行禅呢?就是声闻、缘觉或外道的禅修方法,他们观“人无我”,观诸法自、共相,观白骨无常相,观诸法苦相和不净相。这种禅修方法,以相为观想对象,而未触及实相(无相),尽管也有所成就,但观想本身仍然是妄想,是无法彻底超越妄想的,这就是愚夫所行禅。
云何观察义禅?谓人无我,自相共相,外道自他,俱无性已,观法无我。彼地相义,渐次增进,是名观察义禅。
什么是观察义禅呢?就是在观“人无我”的基础上,进一步谛观诸法的自、共相以及外道的自他执俱无自性后,再观“法无我”,由此渐除我法二执,登入菩萨初地,这就是观察义禅。
云何攀缘如禅?谓妄想,二无我妄想,如实处,不生妄想,是名攀缘如禅。
什么是攀缘如禅呢?就是认知到,想要破除我执和法执,这仍然是妄想,真如实相中本无任何妄想分别,这就是攀缘如禅。
云何如来禅?谓入如来地,得自觉圣智相,三种乐住,成办众生不思议事,是名如来禅。
什么是如来禅呢?(不同于前述的渐修,)直接契入如来不生不灭的本心,证自觉圣智,得三种乐住(法乐住、禅悦住、大寂静住,译者注),成就不可思议的度化众生功德,这就是如来禅。
尔时,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
这时,世尊想要重宣此义,以偈颂说:
凡夫所行禅,观察相义禅,攀缘如实禅,如来清净禅。
禅修有四种层次,分别是:凡夫所行禅,观察相义禅,攀缘如实禅,如来清净禅。
譬如日月形,钵头摩深险,如虚空火烬,修行者观察。
(外道所行的禅,)譬如天空中的日月,譬如深潭中的红莲,(而声闻、缘觉所行的禅,)譬如虚空,譬如火烬,这些观想都是不实的。
如是种种相,外道道通禅,亦复堕声闻,及缘觉境界。
只要住于相上,心外有法,就是外道的境界,也是声闻、缘觉的境界。
舍离彼一切,则是无所有,一切刹诸佛,以不思议手,一时摩其顶,随顺入如相。
只有舍离一切境界,连舍离也舍离,不住一切相,十方诸佛就会同时摩顶加持,契入如来实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