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 第二(12)

楞伽经卷第二(12)

宋天竺三藏 求那跋陀罗 译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

尔时,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:世尊,常声者,何事说?
这时,大慧菩萨又对佛说:世尊,(既然涅槃离于断常等妄法,)您是针对什么说“常”呢?

佛告大慧:为惑乱,以彼惑乱,诸圣亦现,而非颠倒。大慧,如春时焰、火轮、垂发、揵闼婆城,幻梦镜像,世间颠倒,非明智也,然非不现。
佛告诉大慧:(我之所以说“常”,)是针对凡夫对种种现象的惑乱来说的,圣人也会看到种种现象,但圣人不会惑乱。大慧,(种种现象,)就像春天的烈焰,就像火轮,就像空中光环,就像海市蜃楼,如幻如梦,如镜中像,世间的人产生颠倒妄想,而明智的人不会产生颠倒妄想,并不是没有见到种种现象。

大慧,彼惑乱者有种种现,非惑乱作无常。所以者何?谓离性非性故。
大慧,那些让凡夫惑乱的现象,看上去千差万别,但不能认为惑乱本身就是无常的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一切法唯心所现,而心超越了常和无常。

大慧,云何离性非性惑乱?谓一切愚夫种种境界故。如彼恒河,饿鬼见不见故,无惑乱性。于余现故,非无性。如是惑乱,诸圣离颠倒、不颠倒。是故惑乱常,谓相相不坏故。
大慧,为什么说惑乱超越了有性与无性呢?世间的众生,看到同样的现象所产生的见解是不同的。例如,恒河的水,饿鬼有时能看见,有时看不见,所以,不能说恒河水本身就是常。而对其他众生来说,恒河水是恒常显现的,所以不能说它无常。惑乱也是如此,圣人既不执颠倒想,也不执不颠倒想。所以说,惑乱的本质其实是“常”的,但不妨碍它呈现出来的相千差万别。

大慧,非惑乱种种相,妄想相坏,是故惑乱常。
大慧,令人迷惑颠倒的现象,并不是它们本身有别,而是众生的妄想有别,从这个角度讲,惑乱的本质是“常”的。

大慧,云何惑乱真实?若复因缘,诸圣于此惑乱,不起颠倒觉,非不颠倒觉。
大慧,怎样才能获得惑乱的本质“常”呢?面对因缘所生的一切法,圣人不起颠倒想,也不会起不颠倒想(,总之就是不起任何分别想)。

大慧,除诸圣于此惑乱有少分想,非圣智事相。
大慧,只要面对惑乱起少许分别想,就不是圣智的境界。

大慧,凡有者,愚夫妄说,非圣言说。
大慧,哪怕有少许的分别想,都是愚夫的戏论(有、无、非有非无、亦有亦无,译者注),而不是圣人的言说。

彼惑乱者,倒不倒妄想,起二种种性,谓圣种性及愚夫种性。
面对惑乱,根据起不起分别想,分为两个种性,圣种性和愚夫种性。

圣种性者,三种分别,谓声闻乘、缘觉乘、佛乘。
圣种性又分为三种,分别是声闻乘、缘觉乘和佛乘。

云何愚夫妄想起声闻乘种性?谓自共相计著,起声闻乘种性,是名妄想起声闻乘种性。
起了什么分别想而沦为声闻乘呢?就是认为惑乱实有其自相和共相,(而起厌离想,)这就是声闻乘种姓。

大慧,即彼惑乱妄想,起缘觉乘种性,谓即彼惑乱自共相,不亲计著,起缘觉乘种性。
大慧,起了什么分别想而沦为缘觉乘呢?就是认为惑乱缘生缘灭,不再执着其自相和共相,(但又执着因缘为实有,)这就是缘觉乘种姓。

云何智者即彼惑乱,想起佛乘种性?谓觉自心现量,外性非性,不妄想相,起佛乘种性。是名即彼惑乱,起佛乘种性。
智者如何面对惑乱而为佛乘呢?就是觉悟到一切现象都是自心所显,一切法都没有实在的自性,一切妄想即非妄想,这就是佛乘种性。

又种种事性,凡夫惑想,起愚夫种性。
对于种种现象,凡夫执着于有性还是无性,起种种妄想分别,这就是愚夫种性。

彼非有事,非无事,是名种性义。
惑乱,非有(没有实在自性可得,译者注),也非无(因缘而生,译者注),能否离于两边,就构成种性的区别。

大慧,即彼惑乱,不妄想,诸圣心意意识,过习气自性法转变性,是名为如,是故说如离心。我说此句,显示离想,即说离一切想。
大慧,圣人面对惑乱,不生少许妄想,这是因为,圣人已经将心、意、意识中无始以来形成的虚妄习气转化为纯真的智慧,这就是所谓的“真如”。真如是超越心、意、意识分别的,(真如本身也是不可得的,)当我说“真如”这个词,只是想告诉大家,离于一切妄想,就是契入真如。

大慧白佛言:世尊,惑乱为有为无?
大慧对佛说:世尊,既然离于一切妄想即是真如,惑乱是有自性还是无自性呢?

佛告大慧:如幻,无计著相。若惑乱有计著相者,计著性不可灭,缘起应如外道说因缘生法。
佛告诉大慧:缘起所生的惑乱都是如幻的,因为缘起本身无自性可得。如果认为缘起本身是有自性的,则缘起本身应是不灭的,这就跟外道一样,虽然也说因缘法,但却执着因缘实有自性。

大慧白佛言:世尊,若惑乱如幻者,复当与余惑作因。
大慧对佛说:世尊,虽然惑乱如幻,但幻境犹存,那幻境会不会起惑造业呢?(换句话说,要不要远离幻境呢?)

佛告大慧:非幻惑因,不起过故。大慧,幻不起过,无有妄想。
佛告诉大慧:说惑乱如幻,并非有幻性可得。大慧,幻境本身不会是惑乱的因,因为它本身没有妄想的根。

大慧,幻者,从他明处生,非自妄想过习气处生,是故不起过。
大慧,幻境,就像幻师用咒术变出的东西,它不是从有情众生的妄想分别习气中产生的,所以它不会产生更多的过失。

大慧,此是愚夫心惑计著,非圣贤也。
大慧,如果认为幻境会产生更多的过失,这是愚夫自己对幻境产生执着,不是圣贤的见解。

尔时,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
这时,世尊想要重宣此义,以偈颂说:

圣不见惑乱,中间亦无实。中间若真实,惑乱即真实。
即妄即真,圣人无妄法可见,中道(真常,译者注)也不可得。如果你认为中道可得,这仍然在迷惑中。

舍离一切惑,若有相生者,是亦为惑乱,不净犹如翳。
如果你想要舍离一切惑乱的境界,追求所谓真如的境界,这其实还是一种惑乱,仍然是不清净的,就像眼睛有病的人看到空中幻花一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