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 第二(18)

楞伽经卷第二(18)

宋天竺三藏 求那跋陀罗 译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

复次大慧,菩萨摩诃萨当善四大造色。云何菩萨善四大造色?大慧,菩萨摩诃萨作是觉:彼真谛者,四大不生,于彼四大不生,作如是观察,观察已,觉名相妄想分齐,自心现分齐,外性非性,是名心现妄想分齐,谓三界。
还有,大慧,菩萨应当了知四大种性及其所造之色。怎么看待四大种性及其所造之色呢?大慧,菩萨应当这样观察:在清净真如中,本无四大生起,观察到四大本无生起,就会发现,一切色相,只是名言分别,是自心妄想所现的差别,并无真实的自性可得,也就是说,心有妄想才现差别相,三界的差别就是这样显现的。

观彼四大造色性离,四句通净,离我我所,如实相,自相分段住,无生自相成。
再进一步观察,四大种性及其所造之色虽现差别,但其本性,本自寂灭,于是,四句(即名言分别,译者注)皆离,无我及我所的对立,真如自性中,一切法本无生,但能随缘显现差别。

大慧,彼四大种云何生造色?谓津润妄想大种,生内外水界,堪能妄想大种,生内外火界,飘动妄想大种,生内外风界,断截色妄想大种,生内外地界。
大慧,四大种是如何生起和造色的呢?四大种中的津润妄想大种,生起内外水性,四大种中的堪能(变化之意,译者注)妄想大种,生起内外火性,四大种中的飘动妄想大种,生起内外风性,四大种中的断截(坚固之意,译者注)妄想大种,生起内外地性。

色及虚空俱,计著邪谛,五阴集聚,四大造色生。
可见,水火风地,都是以妄想为种,虚空也是如此。但众生因为妄想分别的习气,以为色与虚空都是实有的。正是因为这样的邪见,认为五阴集聚,是四大造色所成的,也是实有的。

大慧,识者,因乐种种迹境界故,余趣相续。
大慧,(如果认为五阴是四大造色所成,五阴中的识是神我,人死时,四大皆灭,但)识不灭,因为贪爱六尘的缘故,所以,在六道中以相续受生。(所以,四大造色的五阴非我。)

大慧,地等四大及造色等,有四大缘,非彼四大缘。所以者何?谓性,形相处,所作方便,无性,大种不生。
大慧,水火风地等四大都是以妄想为种,表面上,四大是所造色的缘,但实际上并非如此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无论推究四大的本性,或者所造色的形相处,或者造作的方法,都没有实在的自性可得,所以,不能说大种能造色法。

大慧,性、形相处,所作方便,和合生,非无形,是故四大造色相,外道妄想非我。
大慧,四大、形相处、造作方法等,因缘和合,色法显现,有形有相,而五阴没有形相,说明,五阴并非四大生起。因此,认为四大能造色(五阴),是外道的妄想,不是佛说的。

复次大慧,当说诸阴自性相。云何诸阴自性相?谓五阴。云何五?谓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。彼四阴非色,谓受、想、行、识。
还有,大慧,我要讲说诸阴各自的自性相。诸阴各自的自性相是什么呢?概括地说,就是五阴,具体地说,就是色阴、受阴、想阴、行阴、识阴。其中,受阴、想阴、行阴、识阴不含色性(,当然就不是四大所造)。

大慧,色者,四大及造色,各各异相。
大慧,所谓色阴,由四大所造,随缘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相。

大慧,非无色有四数,如虚空,譬如虚空,过数相,离于数,而妄想言一虚空。
大慧,受阴、想阴、行阴、识阴,由于不含色性,它们没有形相的区别,所以,它们非四,但也非一,就像虚空,无法用数字来衡量,说虚空是四,显然不对,说一也是不对的。

大慧,如是阴过数相,离于数,离性非性,离四句,数相者,愚夫言说,非圣贤也。
大慧,五阴就是这样,非五,也非一,超越了“有无”,以及“四句”(即一切对立,译者注)。如果执着于五阴是五还是一的,就是愚夫的邪见,而不是圣贤的见解。

大慧,圣者,如幻种种色像,离异不异施设。又如梦影士夫身,离异不异故。
大慧,圣者观五阴,如同幻像,虚妄不实,超越了异与不异的妄想分别。就像梦中显现的人身,不可说异或不异。

大慧,圣智趣,同阴妄想现,是名诸阴自性相。汝当除灭,灭已,说寂静法,断一切佛刹诸外道见。
大慧,圣智的境界,五阴幻身即法身,没有分别,这才是五阴真正的自性相。你应当消除妄想分别,消除妄想分别之后,才能明白五阴本自寂灭的道理,从而远离外道的邪见。

大慧,说寂静时,法无我见净,及入不动地,入不动地已,无量三昧自在,及得意生身,得如幻三昧,通达究竟,力明自在,救摄饶益一切众生,犹如大地,载育众生。菩萨摩诃萨普济众生,亦复如是。
大慧,菩萨真正悟到五阴本寂,对于“法无我”的见解就彻底清净了,这样就能入于不动地(菩萨的阶位,译者注)。入于不动地后,就能自在成就无量三昧,得意生身,入如幻三昧,通达一切幻法的自性相,神通和智慧皆得自在,而能救度、摄受和饶益众生,就像大地养育万物。菩萨的境界,犹如大地,能普度一切众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