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殊点评
唐中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
乌苌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
罗浮山南楼寺沙门 怀迪 证译
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
色想结成尘,精了不能彻,如何不明彻,于是获圆通?
色尘是妄想结暗而成的质碍,对众生来说本来就不是透彻的,既然不能明彻,从色尘而入怎么能圆通呢?
音声杂语言,但伊名句味,一非含一切,云何获圆通?
音声参杂了世俗的语言,世人容易落入名句之相,一名一句无法含摄所有名句,从声尘而入怎么能圆通呢?
香以合中知,离则元无有,不恒其所觉,云何获圆通?
香尘要与鼻根相合,才能被觉知,离开了鼻根,觉知就无从生起,既然觉知并不是恒常的,从香尘而入怎么能圆通呢?
味性非本然,要以味时有,其觉不恒一,云何获圆通?
味知也不是本来就有的,需要味尘与舌根相合时才有,既然觉知并不是恒常的,从味尘而入怎么能圆通呢?
触以所触明,无所不明触,合离性非定,云何获圆通?
触知需要有触尘与身根相合,否则触知就无从生起,既然相合或相离并不是恒常的,从触尘而入怎么能圆通呢?
法称为内尘,凭尘必有所,能所非遍涉,云何获圆通?
法尘被称为内尘,是外五尘的落影,意根攀缘不到外五尘,其他五根也攀缘不到内尘,从法尘而入怎么能圆通呢?
见性虽洞然,明前不明后,四维亏一半,云何获圆通?
眼根虽然能够洞然分明,但它有缺陷,只能看前面,不能看后面,既然四维缺失了一半,从眼根而入怎么能圆通呢?
鼻息出入通,现前无交气,支离匪涉入,云何获圆通?
鼻根可以入息,也可以出息,但入和出不能同时进行,既然它们彼此无法交涉,从鼻根而入怎么能圆通呢?
舌非入无端,因味生觉了,味亡了无有,云何获圆通?
尝知并不是无端产生的,而是因为味尘的刺激,如果味尘消失了,尝知也就无法生起,从舌根而入怎么能圆通呢?
身与所触同,各非圆觉观,涯量不冥会,云何获圆通?
身根与触尘一样,都需要彼此相合才能有触觉,因而都不圆满,大部分情况下,两者是不相合的,从身根而入怎么能圆通呢?
知根杂乱思,湛了终无见,想念不可脱,云何获圆通?
意根的了知参杂了胡乱的妄想,是不可能真正清净湛然的,只要胡思乱想没有摆脱,从意根而入怎么能圆通呢?
识见杂三和,诘本称非相,自体先无定,云何获圆通?
眼识的了别需要尘、根、识三者相合,究其根本,眼识并没有真实的体性,既然自体就不是决定的,从眼识而入怎么能圆通呢?
心阗洞十方,生于大因力,初心不能入,云何获圆通?
用心去闻固然能洞察十方,但它是因为普贤菩萨极大的愿力才生起的,而初发心的人并没有这么大的愿力,从耳识而入怎么能圆通呢?
鼻想本权机,只令摄心住,住成心所住,云何获圆通?
观想鼻端的白烟其实只是一个方便法门,是为了让难陀收摄散乱的身心,但如果心真的住在白烟上,还是有生灭的,从鼻识而入怎么能圆通呢?
说法弄音文,开悟先成者,名句非无漏,云何获圆通?
舌识可以说出微妙的义理,但需要像富楼那那样有慧根的人才行,但说出来的名句只是相,并不是无漏智慧本身,从舌识而入怎么能圆通呢?
持犯但束身,非身无所束,元非遍一切,云何获圆通?
持戒只能约束身体犯业,而不能约束意识犯业,既然持戒并不能约束全部身、口、意犯业,从身识而入怎么能圆通呢?
神通本宿因,何关法分别,念缘非离物,云何获圆通?
神通源自宿世的因缘,这跟意识对法尘的了别作用没有关系,而且,意识对于法尘的了别,还需要假借其他五尘,从意识而入怎么能圆通呢?
若以地性观,坚碍非通达,有为非圣性,云何获圆通?
如果选择地大,它是坚碍的,不像虚空一样通达,刻意追求地平属于有为造作,有生有灭,从地大而入怎么能圆通呢?
若以水性观,想念非真实,如如非觉观,云何获圆通?
如果选择水大,对于水的观想只是想象,并不是真实的,而如如本性是不能以想象证到的,从水大而入怎么能圆通呢?
若以火性观,厌有非真离,非初心方便,云何获圆通?
如果选择火大,只是厌离欲望之火,并不是真正的出离,不适合初发心的人,从火大而入怎么能圆通呢?
若以风性观,动寂非无对,对非无上觉,云何获圆通?
如果选择风大,动静是相对的,既然是相对的,就是有生灭的,从风大而入怎么能圆通呢?
若以空性观,昏钝先非觉,无觉异菩提,云何获圆通?
如果选择空大,虚空是昏昧之相,是没有觉性的,没有觉性就不是真正的菩提心,从空大而入怎么能圆通呢?
若以识性观,观识非常住,存心乃虚妄,云何获圆通?
如果选择识大,识性并无常住的自体,只要有意识之心,就是虚妄的,从识大而入怎么能圆通呢?
诸行是无常,念性元生灭,因果今殊感,云何获圆通?
只要是人为的造作,都是无常的,忆佛的念头本来是生灭的,而以生灭的心去修不生灭的果,这两者之间没有关系,念佛怎么能圆通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