妙法莲华经 第六卷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

随喜功德品第十八

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

尔时,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:世尊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闻是《法华经》随喜者,得几所福?而说偈言:
这时,弥勒菩萨对佛说:世尊,如果有善男子、善女人听闻这部《法华经》后,能为之随喜,那他们能得多少福德呢?接着,弥勒又以偈颂说:

世尊灭度后,其有闻是经,
若能随喜者,为得几所福?
世尊灭度后,如果有人听到此经后能为之随喜,此人能得多少福德?

尔时,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:阿逸多,如来灭后,若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及余智者,若长若幼,闻是经随喜已,从法会出至于余处,若在僧坊、若空闲地,若城邑、巷陌、聚落、田里,如其所闻,为父母、宗亲、善友知识随力演说,是诸人等闻已,随喜复行转教,余人闻已,亦随喜转教,如是展转,至第五十。
这时,佛告诉弥勒菩萨:阿逸多,如来灭度后,如果有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以及其他有智慧的人,不管其年龄大小,听到此经后能够随喜,从法会出来,走到其它地方,例如僧舍、空地、城镇、街巷、村落、田间等,把自己听到的经,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,向父母、宗亲、友人讲说,这些人听闻之后,也能随喜,并向其他人讲说,其他人听后也能随喜,再向其他人讲说,如此辗转,直至五十人。

阿逸多,其第五十善男子、善女人随喜功德,我今说之,汝当善听。
阿逸多,第五十位善男子、善女人随喜的功德,我现在告诉你,你应当仔细听。

若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,六趣四生众生,卵生、胎生、湿生、化生,若有形、无形、有想、无想、非有想非无想、无足、二足、四足、多足,如是等在众生数者,有人求福,随其所欲,娱乐之具,皆给与之,一一众生与满阎浮提金银、琉璃、砗磲、玛瑙、珊瑚、琥珀、诸妙珍宝,及象马车乘、七宝所成宫殿楼阁等。
譬如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,所有六趣(天、人、阿修罗、畜生、饿鬼、地狱)四生(卵生、胎生、湿生、化生),无论有形、无形、有想、无想、非有想、非无想、无足、二足、四足、多足,对于这么多众生,有人为了满足这些人的欲望,要什么就给什么,给每一位众生赠与遍满阎浮提的金银、琉璃、砗磲、珊瑚、琥珀、珍宝、象马、车乘以及七宝所建宫殿楼阁等。

是大施主,如是布施满八十年已,而作是念:我已施众生娱乐之具,随意所欲。然此众生皆已衰老,年过八十,发白面皱,将死不久,我当以佛法而训导之。
这样的大施主,一直这样布施,长达八十年,然后,心想:我已向这么多众生布施了各种东西,随顺了他们的欲望。但是,这些众生如今年过八十,发白面皱,死期将近,我应当以佛法来训导他们。

即集此众生,宣布法化,示教利喜,一时皆得须陀洹道、斯陀含道、阿那含道、阿罗汉道,尽诸有漏,于深禅定皆得自在,具八解脱。于汝意云何,是大施主所得功德,宁为多不?
于是,他召集这些众生,对他们宣讲佛法,使他们从佛法中得到利益。这些众生很快得到小乘四果位,断除了一切烦恼,安住禅定,已得自在,具足八解脱功德。你说说看,这位大施主所得的功德多不多呢?

弥勒白佛言:世尊,是人功德甚多,无量无边。若是施主,但施众生一切乐具,功德无量,何况令得阿罗汉果。
弥勒菩萨对佛说:世尊,此人的功德极多,无量无边。这位施主哪怕只是布施给众生各种东西,功德就是无量了,更何况还让众生证得阿罗汉果位。

佛告弥勒:我今分明语汝,是人以一切乐具,施于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众生,又令得阿罗汉果,所得功德,不如是第五十人,闻《法华经》一偈随喜功德,百分、千分、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,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。阿逸多,如是第五十人展转闻《法华经》随喜功德,尚无量无边阿僧祇,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,其福复胜无量无边阿僧祇,不可得比。
佛告诉弥勒菩萨说:我现在明确告诉你,此人以各种东西布施给四百万阿僧祇世界的六道众生,又教化他们,使他们证得阿罗汉果,由此获得的功德,还不如上述第五十位善男子、善女人听闻《法华经》后随喜所得功德的百分之一、千分之一、百千万亿分之一,甚至用算数、譬喻都无法表达。阿逸多,这第五十位辗转听闻《法华经》后随喜而得的功德,尚且无量无边,更何况最初那个听闻此经而随喜的人,其功德更是大得无量无边阿僧祇数。

又阿逸多,若人为是经故,往诣僧坊,若坐若立,须臾听受,缘是功德转身所生,得好上妙象马车乘、珍宝辇舆及乘天宫。
另外,阿逸多,如果有人为了听闻这部经,专程到僧舍,不管坐着还是站着,听闻此经后立即信受,那么,因为这个功德,他转生来世时,将得到上好的象马、车乘,珍宝装饰的辇舆,以及虚空中的宫殿。

若复有人,于讲法处坐,更有人来,劝令坐听,若分座令坐,是人功德转身,得帝释坐处,若梵王坐处,若转轮圣王所坐之处。
如果有人在讲说《法华经》的地方坐着,这时又来了一人,他便劝此人也坐下听讲,或者把自己的座位分出一部分让那人坐,那么,因为这个功德,此人将转生于天帝释的坐处,或者梵王的坐处,或者转轮圣王的坐处。

阿逸多,若复有人语余人言:有经名《法华》,可共往听。即受其教,乃至须臾间闻,是人功德转身,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,利根智慧,百千万世终不喑哑,口气不臭,舌常无病,口亦无病,齿不垢黑,不黄不疏,亦不缺落,不差不曲;唇不下垂,亦不褰缩,不粗涩,不疮胗,亦不缺坏,亦不喎斜,不厚不大,亦不黧黑,无诸可恶,鼻不匾𠥶,亦不曲戾,面色不黑,亦不狭长,亦不窊曲,无有一切不可喜相。唇、舌、牙、齿悉皆严好,鼻修高直,面貌圆满,眉高而长,额广平正,人相具足,世世所生,见佛闻法,信受教诲。
阿逸多,如果有人对其他人说:有一部经叫《法华经》,我们一同去听讲吧。其他人欣然接受,哪怕只是听了很短的时间,那么,因为这个功德,此人来世将与菩萨同生一处,根器锐利,富有智慧,在其后百千万世转生中,始终不得喑哑之症,口气不臭,不患舌病和口病,牙齿不垢不黑,不黄不疏,也不缺落,不交错不弯曲,唇不下垂,也不蹙缩,不粗涩,不生疮,不缺坏,不歪斜,不厚大,不发黑,没有不好的唇相,鼻子不塌不弯,面色不黑,不狭长,不凹陷,没有任何让人讨厌的面相。总之,他的唇、舌、齿都很好,鼻子高直,面貌圆润,眉高而长,额宽而平,相貌堂堂,而且每一世转生,都能听闻佛法,受佛的教诲。

阿逸多,汝且观是劝于一人令往听法,功德如此,何况一心听说读诵,而于大众为人分别,如说修行。
阿逸多,你看看,哪怕只是劝一人去听法华经,功德尚且如此,更何况自己还能读诵,为大众分别解说,并如法修行。

尔时,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
这时,世尊想要重宣此义,以偈颂说:

若人于法会,得闻是经典,
乃至于一偈,随喜为他说,
如是展转教,至于第五十,
最后人获福,今当分别之。
如果有人在法会上听闻这部经典,哪怕只是其中一句,立即随喜,并向他人讲说,如此辗转,到第五十个人,这第五十个人所得的福德,现在我为你们说说。

如有大施主,供给无量众,
具满八十岁,随意之所欲。
见彼衰老相,发白而面皱,
齿疏形枯竭,念其死不久,
我今应当教,令得于道果。
譬如有一个施主,随众生所愿,布施无量众生,长达八十年。这些众生都已衰老,发白面皱,牙齿疏松,面容枯槁,施主心想:他们离死不远了,我现在应当教化他们,使他们彻底解脱烦恼。

即为方便说,涅槃真实法,
世皆不牢固,如水沫泡焰,
汝等咸应当,疾生厌离心。
于是,施主以随宜方便为这些众生演说涅槃之法,告诉众生:世间的一切都是不牢固的,就像水泡,转瞬即逝,你们应当立即生厌离之心。

诸人闻是法,皆得阿罗汉,
具足六神通,三明八解脱。
这些众生听闻佛法后,都证得阿罗汉果,具足六神通、三明、八解脱力。

最后第五十,闻一偈随喜,
是人福胜彼,不可为譬喻。
如是展转闻,其福尚无量,
何况于法会,初闻随喜者。
第五十位听闻《法华经》的人,哪怕他只听了一句,只要能随喜,那么,此人的福德比上述大施主所得的福德还要大得多,即使以譬喻也无法表达。第五十位尚且如此,更何况最初听闻随喜者。

若有劝一人,将引听法华,
言此经深妙,千万劫难遇,
即受教往听,乃至须臾闻,
斯人之福报,今当分别说。
如果有人劝导其他人,引导他去听《法华经》,告诉他此经深奥微妙,千万劫中很难遇到,那人欣然接受,哪怕只是听了很短的时间,此人的福报,我现在就说说。

世世无口患,齿不疏黄黑,
唇不厚褰缺,无有可恶相。
舌不干黑短,鼻高修且直,
额广而平正,面目悉端严。
为人所喜见,口气无臭秽,
优钵华之香,常从其口出。
此人将生生世世不患口疾,牙齿不松疏,不黑不黄,嘴唇不厚不缩不缺,没有令人厌恶的唇相,舌头不干不黑不短,鼻子高直,额头宽平,脸面端庄,人见欢喜,口中无臭,说话时散发出优钵花的香味。

若故诣僧坊,欲听法华经,
须臾闻欢喜,今当说其福。
后生天人中,得妙象马车,
珍宝之辇舆,及乘天宫殿。
如果有人为了听《法华经》,专门到僧舍,哪怕只听了很短的时间,也生欢喜心,我现在就说说此人的福报。此人将转生于天界或人间,得到象马、车乘或珍宝所饰的辇舆,以及虚空中的宫殿。

若于讲法处,劝人坐听经,
是福因缘得,释梵转轮座。
何况一心听,解说其义趣,
如说而修行,其福不可量。
如果能在讲经的地方劝其他人坐下来一起听经,因为这个福德,此人将转生于帝释、梵王和转轮圣王的宝座上,更何况能在听经后,对其他人讲解其中义趣,并且如法修行,其福德不可限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