楞伽经卷第一(7)
宋天竺三藏 求那跋陀罗 译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
尔时,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
这时,世尊想要重宣义理,以偈颂说:
譬如巨海浪,斯由猛风起,
洪波鼓冥壑,无有断绝时,
藏识海常住,境界风所动,
种种诸识浪,腾跃而转生。
譬如大海,原本风平浪静,忽然一阵猛风吹来,使大海生起波浪,形成一道道沟堑,连绵不断。藏识也是如此,它本是寂然常住的,种种尘境犹如一阵猛风吹动,于是,藏识之体中生起种种转识,犹如大海中腾起波浪。
青赤种种色,珂乳及石蜜,
淡味众华果,日月与光明,
非异非不异,海水起波浪,
七识亦如是,心俱和合生。
青赤等色尘,珂贝等声尘,乳及石蜜等香尘,淡味等味尘,华果等触尘,它们与识的关系,就像日月与光明,非异非不异,又像海水起波浪,七识也是如此,都是虚妄和合而生的。
譬如海水变,种种波浪转,
七识亦如是,心俱和合生,
谓彼藏识处,种种诸识转,
谓以彼意识,思惟诸相义。
譬如海水生起种种波浪,七识也是如此,都是虚妄和合而生的,藏识譬如海水,种种诸识(前五识)譬如波浪,而所谓第六识(意识),是因为对前五识的分别而生的,诸识与藏识非异非不异。
不坏相有八,无相亦无相,
譬如海波浪,是则无差别,
诸识心如是,异亦不可得。
诸识的作用(相)分为八种,但究其本质来说,所谓八识,都是空相,是不可得的,连所谓的空相也是空,也是不可得的,就像海水起了波浪,海水与波浪是无法区分的,诸识也是如此,就用而言,有所不同,但就体而言,本无差别。
心名采集业,意名广采集,
诸识识所识,现等境说五。
其中,第八识名心,蕴藏善恶诸业的种子,第七识名意,(内以第八识执为我,外以六识执为我所,)内外二执俱收其中,第六识是对前五识的分别,前五识因对五尘的执取而起。
尔时,大慧菩萨以偈问曰:
这时,大慧菩萨以偈颂问佛说:
青赤诸色像,众生发诸识,
如浪种种法,云何唯愿说。
(世尊,您刚才说,)心攀援青赤等色尘而起的诸识,(都是不可得的,连空也不可得,)但又说心与诸识像海水与波浪,(似乎有能有所,怎么能说非异非不异呢?)这里面的道理请世尊为我们解说。
尔时,世尊以偈答曰:
这时,世尊以偈颂回答说:
青赤诸杂色,波浪悉无有,
采集业说心,开悟诸凡夫。
心攀援青赤等色尘而起的诸识,就像海水起波浪,其实,这只是一个譬喻,心和诸识都是不可得的。刚才说心能蕴藏善恶诸业的种子,这是为了使凡夫理解佛法,实无有心,只是说名为心。
彼业悉无有,自心所摄离,
所摄无所摄,与彼波浪同。
实无有业(识),只是说名为业(识),一切源于自心的现行,想明白这个道理,就无所谓能摄(心)与所摄(业识),如同大海中的波浪,与海水是一体的。
受用建立身,是众生现识,
于彼现诸业,譬如水波浪。
众生的所谓身心,其实是诸识而起的现行,就像海水起了波浪,但众生执幻为真,于此造业。
尔时,大慧菩萨复说偈言:
这时,大慧菩萨又说偈颂:
大海波浪性,鼓跃可分别,
藏与业如是,何故不觉知?
(世尊,您刚才说,)藏识与转识,犹如海水与波浪,但是,大海中的波浪是清晰可见的,而藏识与转识怎么区分呢?
尔时,世尊以偈答曰:
这时,世尊以偈颂回答说:
凡夫无智慧,藏识如巨海,
业相犹波浪,依彼譬类通。
因为凡夫没有智慧,所以我以海水比喻藏识,以波浪比喻转识,这只是为了让众生理解其中的道理,并非说转识也是有相可见的。
尔时,大慧菩萨复说偈言:
这时,大慧菩萨又说偈颂:
日出光等照,下中上众生,
如来照世间,为愚说真实,
已分部诸法,何故不说实?
阳光普照,对上智、中智、下智的众生无有分别,如来为世间众生说法,也应该直接说真实之法,那为何要说各种各样的方便法,而不直接说真实的心相呢?
尔时,世尊以偈答曰:
这时,世尊以偈颂回答说:
若说真实者,彼心无真实,
譬如海波浪,镜中像及梦,
一切俱时现,心境界亦然。
如果直接说真实的心相,(其实是没法说的,)因为心和境是无法区分的,譬如海水生起波浪,是一时俱现的,并无次第。又如镜中像,或者梦境,也是一时俱现的。心与境界也是如此。
境界不具故,次第业转生,
识者识所识,意者意谓然,
五则以显现,无有定次第。
因为境界无确定的相,所以,说法时,权说业识次第生起,其中,第六识因分别前五识而起,第七识执内外为我及我所,前五识则因五尘而起,其实,心与诸识都是一时俱现的,并无次第。
譬如工画师,及与画弟子,
布彩图众形,我说亦如是,
彩色本无文,非笔亦非素,
为悦众生故,绮错绘众像。
就像一个画师,为了教弟子画画,就用彩色绘出种种图形,我说法也是如此。彩色本来是离于图形的,笔和绢也是离于图形的,(是无法言说的,)为了让众生理解,以种种线条和色彩构成一幅画。
言说别施行,真实离名字,
分别应初业,修行示真实,
真实自悟处,觉想所觉离。
任何言说,与言说的法不是一回事,真实的心相,离于任何名言。对于根基浅的人,佛就分别细说八识,而对根基深的修行人,佛才说真实法,真实法是如来自证的境界,远离了能所的对立。
此为佛子说,愚者广分别,
种种皆如幻,虽现无真实,
如是种种说,随事别施设,
所说非所应,于彼为非说。
真实法只能对上根利器的佛子说,而对于愚钝的人,只能说分别法,既然是分别法,就是虚幻的,而不是真实的,只是根据众生的根器,应机而说的方便法。如果说法不是应机的,对于听法者来说,他会认为说错了。
彼彼诸病人,良医随处方,
如来为众生,随心应量说。
妄想非境界,声闻亦非分,
哀愍者所说,自觉之境界。
就像良医根据患者的病对症施药,如来说法,也是随着众生的心量不同而说不同的法。以凡夫的心量,是难以理解如来自证境界的,即使声闻弟子有所证悟,但也不究竟,只有悲天悯人的如来所说的自证境界,才能达到心的边际。
复次,大慧,若菩萨摩诃萨,欲知自心现量,摄受及摄受者,妄想境界,当离群聚习俗睡眠,初中后夜,常自觉悟修行方便,当离恶见经论言说,及诸声闻缘觉乘相,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。
还有,如果菩萨想要了知,能摄和所摄的境界其实都是自心的显现,就应该离群独居,远离世俗的纷扰,不睡不眠,彻夜修行,谛观自心,同时,远离外道的邪见,摒弃声闻、缘觉二乘,如此修行,迟早通达自心现量。
复次,大慧,菩萨摩诃萨,建立智慧相住已,于上圣智三相,当勤修学。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?所谓无所有相,一切诸佛自愿处相,自觉圣智究竟之相。修行得此已,能舍跛驴心慧智相,得最胜子第八之地,则于彼上三相修生。
还有,大慧,菩萨了知一切法都是自心所现,安住于此智慧相,还要勤修最上乘的圣智三相。什么是圣智三相呢?分别是:无所有相、一切诸佛自愿处相、自觉圣智究竟之相。菩萨修圣智三相后,就能远离二乘与外道的低劣,而入于殊胜的第八地,这就是修三圣智相的成果。
大慧,无所有相者,谓声闻缘觉,及外道相,彼修习生。
大慧,所谓无所有相,就是声闻、缘觉及外道所求的空相,此智相因空观而生。
大慧,自愿处相者,谓诸先佛自愿处修生。
大慧,所谓自愿处相,是过去诸佛发大愿以净土来度化众生,此智相因假观而生。
大慧,自觉圣智究竟相者,一切法相无所计著,得如幻三昧身,诸佛地处进趣行生。
大慧,所谓自觉圣智究竟相,就是既不偏空,也不偏假,而是对一切法相都不执着,进而得如幻三昧身,此智相因圆顿中观而生。
大慧,是名圣智三相。若成就此圣智三相者,能到自觉圣智境界。是故,大慧,圣智三相,当勤修学。
大慧,这就是圣智三相,如果菩萨能成就此圣智三相,就能像佛一样自证圣智。所以,大慧,菩萨应当勤修圣智三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