序品
唐 佛陀多罗 译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
如是我闻。
这是我亲自听到佛宣说的。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
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,简称《心经》,它是佛教中最广为流传的一部经典,因其简短,只有260字,很多人可以背诵它。但是,《心经》所揭示的义理却是很深奥的,一般的人很难生起真实的信解,更难去信受奉行。笔者作为佛弟子,深感有必要将《心经》的真实义理完整、准确地介绍给大家,使大家对佛法所讲的“般若空性”有正确的见地,更希望大家从这部经获益,得到真正的解脱。
持诵功德
唐中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
乌苌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
罗浮山南楼寺沙门 怀迪 证译
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
阿难,若复有人,遍满十方所有虚空,盈满七宝,持以奉上微尘诸佛,承事供养,心无虚度,于意云何,是人以此施佛因缘,得福多不?
阿难,如果有人将遍满十方虚空的七种珍宝,用来供奉如微尘多的诸佛,而且亲自承事供养,念念之间都充满恭敬,那你觉得,这人以此布施的功德,所得的福报多不多呢?
五阴解脱
唐中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
乌苌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
罗浮山南楼寺沙门 怀迪 证译
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
阿难即从座起,闻佛示诲,顶礼钦奉,忆持无失,于大众中,重复白佛:如佛所言,五阴相中,五种虚妄,为本想心,我等平常,未蒙如来微细开示。又此五阴,为并销除,为次第尽?如是五重,诣何为界?惟愿如来发宣大慈,为此大众,清净心目,以为末世一切众生,作将来眼。
阿难从座位上站起来,为刚才聆听了佛的开示和教诲,向佛顶礼,表示将敬奉法旨,忆持不忘,他在大众中对佛说:如佛所说,众生之所以被阴魔迷惑,是因为把妄想以为是本有的,对于这些妄想,我们平时还真没有听过如此详细的开示。我现在不明白的是,这五阴是一并消除,还是依次消除?如果是依次消除,五阴的界限是什么?请如来大慈大悲,为大众进一步宣说,使他们的心目更加清净,也让末法时期的众生有清净的眼目。
识阴十魔
唐中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
乌苌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
罗浮山南楼寺沙门 怀迪 证译
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
又善男子,穷诸行空,已灭生灭,而于寂灭精妙未圆。
又有善男子,行阴已尽,已归元识,生灭之根灭尽了,但对于识阴的寂灭,还没有圆满。
识阴十魔
唐中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
乌苌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
罗浮山南楼寺沙门 怀迪 证译
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
阿难,彼善男子修三摩提,行阴尽者,诸世间性,幽清扰动,同分生机,绦然隳裂,沈细纲纽,补特伽罗,酬业深脉,感应悬绝。
阿难,那些善男子修三摩地,行阴已尽,世间众生生生灭灭的体性,微细的扰动根元,突然间就断裂了,有情众生随业而流的根就断绝了。
行阴十魔
唐中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
乌苌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
罗浮山南楼寺沙门 怀迪 证译
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
又三摩中诸善男子,坚凝正心,魔不得便,穷生类本,观彼幽清常扰动元,于无尽流生计度者,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。
那些修三摩地的善男子,心凝不动,保持正见,想阴十魔找不到机会扰乱他,这时候,他观察各类众生生灭的根元,从那些生灭根元已经显露的众生中,观察微细幽隐的动相,在观察中,试图从生生灭灭的无尽迁流中推测,这个人就会落入四种死后有相的邪见,从而产生颠倒的发心。
行阴十魔
唐中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
乌苌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
罗浮山南楼寺沙门 怀迪 证译
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
阿难,彼善男子修三摩提,想阴尽者,是人平常,梦想销灭,寤寐恒一,觉明虚静,犹如晴空,无复蠢重前尘影事。观诸世间大地山河,如镜监明,来无所黏,过无踪迹,虚受照应,了罔陈习,唯一精真。
阿难,那些善男子,修三摩地,想阴已尽,浮想销除,不管是清醒时还是睡觉时,都能保持觉明虚静,就像晴朗的天空,不再有粗蠢的前尘幻影。看世间大地山河,就像明镜鉴物,清清楚楚,来时不粘滞,去时不留痕,不会在内心产生感受和分别,没有了过去的妄想习气,只剩下本性的精真。
想阴十魔
唐中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
乌苌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
罗浮山南楼寺沙门 怀迪 证译
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
又善男子,受阴虚妙,不遭邪虑,圆定发明。
又有善男子,受阴已经虚妙,不会被受阴十魔恼乱了,圆妙的禅定中显发光明。
想阴十魔
唐中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
乌苌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
罗浮山南楼寺沙门 怀迪 证译
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
阿难,彼善男子,修三摩提,受阴尽者,虽未漏尽,心离其形,如鸟出笼,已能成就,从是凡身,上历菩萨六十圣位,得意生身,随往无碍。
阿难,那些善男子修行三摩提,受阴已尽,虽然还没有达到漏尽,但他们的心能够摆脱身体的束缚,就像鸟离开了笼一样,自由自在,能够以凡夫身修到菩萨六十圣位,得意生身,往来无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