结构体系
楞严经分十卷,共几万字,堪称长篇大论,而且义理高深。因此,要看懂楞严经,首先要把握住它的脉络,也就是它的结构体系。古人把这叫做“科判”,也就是按一定的顺序和逻辑关系将经文分成若干部分(简称“分”),有点像现在书籍中的目录。
结构体系
楞严经分十卷,共几万字,堪称长篇大论,而且义理高深。因此,要看懂楞严经,首先要把握住它的脉络,也就是它的结构体系。古人把这叫做“科判”,也就是按一定的顺序和逻辑关系将经文分成若干部分(简称“分”),有点像现在书籍中的目录。
真伪之辩
楞严经自从传世以来,就一直陷入真伪之辩的纷争中。有些人如获至宝,坚信不疑;而有些人则怀疑它是伪经,且言之凿凿。从某个角度讲,楞严经之所以有这么大的争议,恰恰说明它的影响之大,地位之殊。
传奇故事
与其他佛经不同的是,楞严经传入中国较晚,这里面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。
在公元580年,有位印度僧人来到中国,与天台宗的创始人智者大师交流,期间提及楞严经,与天台宗的止观法门义理相近。智者大师对这部未曾谋面的楞严经自然十分仰慕,再加上他研读妙法莲华经时,有些不明白的地方。因此,智者大师非常希望能将楞严经请到东土来。于是,他在天台山顶上设了一个拜经台,经常虔诚地向西方礼拜,整整持续了十八年。但遗憾的是,直到圆寂,智者大师也没有请到楞严经。
除淫出尘
楞严经的另一个主题思想就是“淫心不除,尘不可出”,整部经缘起阿难遇见摩登伽女,差点破了戒体。表面上看,是摩登伽女百般勾引以及她母亲用了婆毗迦罗邪咒,但这只是外缘,根本原因还在于阿难的淫心未除。所以,楞严经的相当大篇幅是在讲破除淫心。
因缘和合
楞严经花费大量的篇幅讲“四科七大”,为我们揭示了凡夫的身心世界,并且把身心和世界统一起来讲述。其中,“四科”是指五蕴、六入、十二处、十八界,“七大”是指地大、火大、水大、风大、空大、根大、识大。
佛陀先用无可辩驳的逻辑证明“四科”的虚妄,但又话锋一转,强调“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”。就是说,尽管“四科”是虚妄的,但其本性是如来藏性,既不是随因缘生灭的,也不是自然而有的,这就破除了凡夫和外道对因缘性、自然性的执着。接着,佛陀又讲“七大”本性圆融,周遍法界,湛然常住,这就破除了凡夫和外道对和合、非和合的执着。最后,“四科七大”都归于如来藏性,真忘不二,即妄而真,无所谓真,也无所谓妄,真妄俱灭,寂灭现前,这才是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。
真实修证
学楞严经,一定要把握住它的精髓,即真实修证。这是佛陀要告诉大家的真实义。为什么这么说?你们看楞严经的缘起。阿难常随佛陀左右,听佛教诲,多有便利,故多闻第一。但他遇到摩登伽女,被伏娑毗罗邪咒所迷,差点被毁戒体。这说明,尽管阿难多闻,但缺乏真实修证,心犹未了,关键时刻没有定力。所以,楞严经实际上就是以阿难的遭遇为反面教材,告诉大家一个道理,正所谓“不假修证,多闻无益”。
密因了义
正如它的全称“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”所揭示的,楞严经讲的是诸佛如来成就无上菩提的密因。
憨山大师在《梦游集》说:“首楞严者,诸佛如来大总持门,秘密心印。”印光大师在《大佛顶首楞严经楷书以供众读诵序》中说:“大佛顶首楞严经者,乃三世诸佛圆满菩提之密因,一切菩萨趣向觉道之妙行。”圆瑛法师在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》中说:“夫群生莫不有心,而真心难悟;修行莫不有定,而性定难明。指真心而示性定者,其唯首楞严经欤。”可见,楞严经所揭示的密因被高僧大德视为瑰宝,而备受推崇。
法会缘起
佛陀及弟子居住在舍卫城时,城里有一位摩登伽女(印度种姓中低下的女性),遇到阿难乞食,见阿难英俊潇洒,又温文尔雅,顿时爱上了他(其实是累世恩爱所致,以后佛陀将说明因缘),并向阿难示爱。作为一个受了比丘戒的沙门,阿难当然不会轻易动心,称谢后离开了。
经题
楞严经是大乘佛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,在三藏十二部中,属灌顶部。
在楞严经第八卷中,佛陀应文殊师利菩萨所请,开示了这部经的经题,共有5个,分别是:
(1)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;
(2)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;
前言
古往今来,楞严经一直被众多佛弟子奉为至宝,许多高僧大德给予它很高的评价。
明代憨山大师说过:“不读法华(经),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;不读楞严(经),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。”
虚云和尚说过:“无论老少,常读楞严(经),此经是你随身善知识,时闻世尊说法,就和阿难作同参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