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佛顶首楞严经 卷三(11)十二处妄

十二处妄

唐中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
乌苌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
罗浮山南楼寺沙门 怀迪 证译
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​

阿难,汝常晨朝以手摩头,于意云何,此摩所知,谁为能触,能为在手,为复在头?
阿难,你常常在早晨时抚摸你的头,你认为抚摸头顶所感到的触受,是从你的手产生的,还是从你的头产生的?

阅读更多

大佛顶首楞严经 卷三(10)十二处妄

十二处妄

唐中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
乌苌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
罗浮山南楼寺沙门 怀迪 证译
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​

阿难,汝常二时,众中持砵,其间或遇酥酪、醍醐,名为上味,于意云何,此味为复生于空中,生于舌中,为生食中?
阿难,你每天持钵乞食,有时能吃到酥酪、醍醐这些美味,你认为这些美味是从虚空生出的,是从舌根生出的,还是从食物中生出的?

阅读更多

大佛顶首楞严经 卷三(9)十二处妄

十二处妄

唐中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
乌苌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
罗浮山南楼寺沙门 怀迪 证译
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​

阿难,汝又嗅此炉中栴檀,此香若复然于一铢,室罗筏城四十里内,同时闻气,于意云何,此香为复生栴檀木,生于汝鼻,为生于空?
阿难,你嗅一下这个炉中烧的檀香,如果将它点燃,它的香味就会弥漫在室罗筏城方圆四十里内,人们能同时嗅到香味,你认为香味是从檀木里生出来的,还是从你的鼻根生出来的,或者是从虚空生出来的?

阅读更多

大佛顶首楞严经 卷三(8)十二处妄

十二处妄

唐中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
乌苌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
罗浮山南楼寺沙门 怀迪 证译
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​

阿难,汝更听此只陀园中,食办击鼓,众集撞钟,钟鼓音声,前后相续,于意云何,此等为是声来耳边,耳往声处?
阿难,你听只陀园里,饭菜做好了先要击鼓,等大家到齐了再敲钟吃饭,鼓钟的声音是有前后的,你认为是声音来到耳边,还是耳根靠近声音?

阅读更多

大佛顶首楞严经 卷三(7)十二处妄

十二处妄

唐中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
乌苌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
罗浮山南楼寺沙门 怀迪 证译
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​

复次阿难,云何十二处,本如来藏妙真如性?
另外,阿难,为什么说十二处是如来藏的妙真如性所显现的幻相呢?

阿难,汝且观此只陀树林,及诸泉池,于意云何,此等为是色生眼见,眼生色相?
阿难,你看只陀林中的树木和泉水,你认为这是由色尘而生出眼见,还是由眼见而生出色尘?

阅读更多

大佛顶首楞严经 卷三(6)六入虚妄

六入虚妄

唐中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
乌苌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
罗浮山南楼寺沙门 怀迪 证译
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​

阿难,譬如有人,劳倦则眠,睡熟便寤,览尘斯忆,失忆为忘,是其颠倒,生住异灭,吸习中归,不相踰越,称意知根。兼意与劳,同是菩提瞪发劳相。
阿难,人疲倦了就会睡,睡够了就会醒,有时能忆起,有时又忘记,这几种颠倒妄想(指睡、醒、忆、忘)不断地生、住、异、灭,久而久之形成习气,这些习气不断被吸揽,且不会前后逾越,归入意知根。意根和所意知的法尘,其实都是菩提心性疲劳而产生的妄相。

阅读更多

大佛顶首楞严经 卷三(5)六入虚妄

六入虚妄

唐中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
乌苌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
罗浮山南楼寺沙门 怀迪 证译
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​

阿难,譬如有人,以一冷手,触于热手,若冷势多,热者从冷;若热功胜,冷者成热。如是以此合觉之触,显于离知。涉势若成,因于劳触,兼身与劳,同是菩提瞪发劳相。
阿难,就像一个人用比较冷的手,去触摸比较热的手,如果冷的势力强,那只比较热的手会感觉冷;而如果热的势力强,那只比较冷的手就会感觉热。你之所以有触觉,是因为两手的离、合才显出的。冷热两股势力能够彼此交换,是因为长时间接触导致疲劳,身根和所触的幻觉,其实都是菩提心性疲劳而产生的妄相。

阅读更多

大佛顶首楞严经 卷三(4)六入虚妄

六入虚妄

唐中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
乌苌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
罗浮山南楼寺沙门 怀迪 证译
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​

阿难,譬如有人,以舌舐吻,熟舐令劳。其人若病,则有苦味;无病之人,微有甜触。由甜与苦,显此舌根,不动之时,淡性常在。兼舌与劳,同是菩提瞪发劳相。
阿难,就像一个人用舌头舔自己的嘴唇,久后导致疲劳。这个人如果有病的话,就会觉得苦味;而如果是没有病的人,则会觉得甜。或甜或苦的幻觉,都是因为舌根妄动;反过来,如果舌根不动,口中是淡然的。舌根和所尝到的幻味,其实都是菩提心性疲劳而产生的妄相。

阅读更多

大佛顶首楞严经 卷三(3)六入虚妄

六入虚妄

唐中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
乌苌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
罗浮山南楼寺沙门 怀迪 证译
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​

阿难,譬如有人,急畜其鼻,畜久成劳,则于鼻中,闻有冷触,因触分别,通塞虚实,如是乃至,诸香臭气,兼鼻与劳,同是菩提瞪发劳相。
阿难,就像一个人迅速抽动鼻子,久后导致疲劳,鼻中就产生冷的幻觉,在幻觉中分出通塞和虚实,以至于种种香臭的气味,鼻根和所嗅到的气味,其实都是菩提心性疲劳而产生的妄相。

因于通塞二种妄尘,发闻居中,吸此尘象,名嗅闻性。此闻离彼通塞二尘,毕竟无体。
由于通、塞两种妄尘相互对比刺激,产生鼻嗅的妄觉,然后取尘为相,这就是所谓鼻入。其实,离开了通、塞二尘,鼻入是没有自体的。

阅读更多

大佛顶首楞严经 卷三(2)六入虚妄

六入虚妄

唐中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
乌苌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
罗浮山南楼寺沙门 怀迪 证译
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
北京龙泉寺皈依佛弟子 贤华 今译​

阿难,譬如有人,以两手指,急塞其耳,耳根劳故,头中作声,兼耳与劳,同是菩提瞪发劳相。
阿难,就像一个人用手指迅速塞住耳朵,久后导致疲劳,头中就产生声音的幻觉,耳根和所听到的幻音,其实都是菩提心性疲劳而产生的妄相。

因于动静二种妄尘,发闻居中,吸此尘象,名听闻性。此闻离彼动静二尘,毕竟无体。
由于动、静两种妄尘相互对比刺激,产生耳听的妄觉,然后取尘为相,这就是所谓耳入。其实,离开了动、静二尘,耳入是没有自体的。

阅读更多